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传统 日本《外交学者》日前刊登美国一家智库某学者的文章称,许多中国人反对同性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相冲突。然而,古代中国曾盛行同性恋,中国文学中的“男风”可追溯至汉朝。尽管儒家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极其重视传宗接代,但以中立和仁慈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中国不但允许同性性行为,还对同性恋持默认态度。 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彭晓辉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比西方,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容忍度要高。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在引入西方现代科技的同时,也把近代西方医学界对同性恋的病态观一并引进中国。古代西方一直将同性恋罪恶化,到1886年才将其病理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正式确定同性恋的非病态观,紧接着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将同性恋从疾病目录里取消。 但在当下中国,同性恋无疑是极易引发争议的话题。22日,学者蒋庆在澎湃新闻上撰文称,儒家所理解的婚姻是男女异性结合组成的婚姻,孔子会尊重宽容同性恋者,但绝不会认同同性婚姻。文章称,同性婚姻合法化直接影响人类的持续生存,对人类文明造成亘古未有的毁灭性挑战。 根据环球网21日进行的有3000多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不认可万青在毕业典礼上“出柜”的占2/3。另外,50%的人表示反对同性恋,27.7%的人认可;对于未来同性婚姻会不会在中国合法化,55%的人认为不可能,38.1%的人认为需要很多很多年。 “我曾和一些官员聊过,他们认为中国公开讨论同志议题、同性婚姻合法化还为时过早,毕竟社会上对这个群体的误解、歧视还很深”,淡蓝网的耿乐对记者说。 也有人注意到了变化的迹象。去年12月,北京市一家法院审理了中国首个反对“矫正和治疗同性恋”的案件。判决书称,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承诺可以治疗属虚假宣传。有外媒评论称,在有关部门对同性恋持“不问不说”的态度之际,该判决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 彭晓辉说,古代西方对同性恋的认识没有中国开明,但近代的同性恋去病理化过程比中国快,原因在于性教育的全面普及。数千年传统生殖文化和养生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家长很难接受同性恋,目前中国对同性恋的认识仍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但他认为,一旦在中国普及性教育,中国仍然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环球网的调查说明,目前中国对同性恋问题尚无共识,中国要全面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为时尚早。他说,一方面,中国社会在认知上能够包容同性恋感情,争议不像想象中那么大;另一方面,同性恋团体不断通过各种相对激烈的方式,冲击社会的容忍底线,反而引发不小争议。未来即使同性婚姻合法化,也会通过更多的公共政策讨论,一步步实现。▲(为保护隐私,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环球时报记者 黄晶晶 张逸倩 曲翔宇 丁雨晴】 |
相关阅读:
- [ 07-22]中国同性恋被迫过双面生活 港媒:传宗接代压力大
- [ 07-21]凯蒂·普莱斯出席同性恋杂志派对 曝好身材秘诀
- [ 07-19]台湾法务部门决定制定同性伴侣法 保障同性恋权益
- [ 07-13]匈牙利举办同性恋游行 男版“小天鹅”呆萌亮相
- [ 07-09]同性恋婚姻谁都有意见,但法律说了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