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政府对股市危机出手干预是国际惯例
2015-07-20 06:48:59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晖 |
分享到:
|
政府干预要及时有效,防止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伤害过大 任泽平认为,“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经济恢复较快。 据介绍,上世纪20年代,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股市也是一片繁荣,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21年6月的60余点开始反弹,1929年9月最高涨至376点。此后,10月23日,道琼斯指数大跌6.3%,28日和29日更是分别暴跌13.5%和11.7%。到1929年年底股指已跌至248点。虽然1930年前三月股指大幅反弹,终难改大势,1932年7月最低跌至42点。 任泽平说,由于奉行不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没有在股市暴跌时采取实质性的干预措施。虽然在“股灾”后,美国开始反思股市崩溃的原因,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市场。但这些政策偏向于长期效应,对于市场的短期失血和崩溃作用不大,此后进入漫长熊市。“股灾”前,因为银行对证券投资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股市暴跌使得抵押品迅速缩水,很多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而倒闭,使得银行对于贷款的审核趋严,造成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满足,企业陷入困境或者破产造成更多的银行坏账,形成信贷收缩的负向循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工业生产指数迅速下滑。 反观1987年,任泽平说,为了稳定市场,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汲取1929年的教训,迅速行动起来,果断干预市场;因为措施得力,市场恐慌情绪得以缓解,股市很快开始震荡上升,并在2年后回到1987年的高点。美国次贷危机中,美股大幅下跌,9月—12月道琼斯工业指数累计下跌31.2%。联邦政府在危机之始就介入救助,市场恐慌情绪缓解,美股2009年3月起触底反弹。“从效果看,危机蔓延低于预期、美国经济快速恢复。” 市场失灵时,政府不能放任市场情绪恶化,应以强有力手段提振市场信心 任泽平认为,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杠杆工具会放大波动。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 诸建芳说,当市场失灵时,政府绝不能放任市场情绪的恶化,导致市场利益与政府效用的双输,必须以强有力的手段提振市场信心。从国际经验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起因之一即是政府认为股市能自我修复、不应过多干涉;而近些年,在吸取了相关经验教训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央行都曾出手买入股票和释放信贷以扭转股市的暴跌;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意识到市场不再是完美无缺。因此,在危机时刻政府救市,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理论上的新进展。 “同时,金融风险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救市举措的出手须果断、及时。如果市场从融资和交易功能弱化,进一步恶化到金融机构倒闭或遭遇挤兑时再出手挽救,那政府支付的成本、市场遭受的损失很可能会被指数级放大。”诸建芳表示。 任泽平强调,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 有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市场会对市场自我运行机制产生干扰。对此,杨成长表示,如果在干预过程中,突出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金融机构积极自救,各自承担和化解风险,并有效进行投资者预期的管理,就不会对市场运行机制产生很大影响。“当然,从各国经验和教训看,稳住市场只是第一步,此后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的完善。” 任泽平介绍,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就再次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2010年6月,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厉和全面的金融监管法案。 |
相关阅读:
- [ 07-17]《人民日报》五问宏观经济:稳在何处,好在何方
- [ 07-15]国内|人民日报连发4文谈律师“维权”黑幕|大学院长6篇核心期刊论文遭质疑 回应:非学术造假
- [ 07-15]人民日报连发4文谈律师“维权”黑幕:律师不是“法律商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