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新疆人的一天·吐鲁番篇】库尔班·司马义:把坎儿井修好,我心里高兴
www.fjsen.com 2015-07-17 12:44:22  王兴瑞 刘毅 来源:天山网原创    我来说两句

7月9日17时,库尔班·司马义(右)正在与工友一起清理坎儿井下的淤泥。特约记者 李瑞 摄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王兴瑞刘毅报道)盛夏,走在吐鲁番的乡间,公路旁的田地里,村庄老乡的院子里,翠绿翠绿的葡萄树展示着这片绿洲的旺盛和丰饶。在这绿洲之上,无论是葡萄还是村庄,都有着一条共同的命脉——坎儿井。

坎儿井,一头连着巍峨的雪山,一头连着土地和生活,被称为吐鲁番的生命之源。正是这种来自古老智慧的创造,成就了这片绿洲的过去,也必将继续滋润它的未来。千百年来,坎儿井滋养着成千上万生命的同时,也被另一些人默默的滋养着,他们就是坎儿井维护人,遥远的雪山之水能够源源不断的流进村庄,靠的是他们的一双双手和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

今年51岁的库尔班·司马义就是一位坎儿井维护传承人。7月8日,得知库尔班·司马义正在对一条坎儿井进行维修时,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

正是下午4点半,吐鲁番到了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温度超过40摄氏度,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负责管理坎儿井的吐鲁番市原种场车辆不便,只能提供电动摩托车前去采访地。很少有机会能亲自骑摩托车“驰骋”一把,记者听后还暗自高兴。可一驶到路上,刚才的高兴劲立刻消散,一路上,脸前仿佛架着一台超级热风机,干热的风呼呼地击打着脸,像一团团火焰一样一次次扑面而来,这样的热,让人难以忘记,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维修坎儿井的库尔班·司马义。

从原种场出发,行至约10公里外,远远就看到几个人影在一个小土丘上在活动,那是坎儿井的一个竖井所在地,库尔班·司马义和他的伙计们就在在这里工作。走近了看,土丘周围大片荒地无一遮挡,完全暴露在太阳底下。

库尔班·司马义有些黑瘦,脸上自始至终都挂着亲切的笑容。他有着祖传的坎儿井维修手艺,从1985年接过这个活儿,到今天已经干了30年了。

两个月前,这条坎儿井的出水量明显减少,这说明通水的暗渠可能出问题了。库尔班和伙计们前后历时半个月的排查,发现一段地下暗渠塌陷堵塞了水道,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暗渠塌陷处修复,并将淤泥清理出来。

坎儿井的暗渠在底下几十米处,每隔一段距离,地上就有一个竖井通下去,维修人员就是从竖井下到暗渠工作的。这是库尔班和伙计们维修的第六个竖井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5天。这个竖井下面的暗道塌陷面积大,处理起来难度不小,预计还要15天才能修复正常。

一根绳、一个桶、一辆拖拉机头,就是库尔班·司马义所有的作业工具。下井时,人坐在一个T形的铁管上,用绳索固定好,一头连着的拖拉机缓缓开动,将绳索这头的人吊入竖井中。大约七八分钟后,拖拉机后退,一小桶泥沙从井里升上来,库尔班和伙计们小心地站在井口,伸手取下桶来,将泥沙倒掉又挂在绳索上,如此重复。

每天早上9点,库尔班·司马义准时到竖井旁开始工作,中午仅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在并不宽敞的竖井里一上一下,库尔班原本白色的衣服上一片一片的黑印。天气酷热难耐,库尔班·司马义只是擦擦汗,看着喊热的我们,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儿,看到有人试图到井边去,他连忙提醒小心。

正在口渴难耐之时,打竖井里升上来一瓶水,库尔班和几个人轮流着喝。库尔班说,因为暗渠塌陷,所以水有些浑。记者也顾不得许多,接过来一通喝下,地下的水很凉,夹杂着泥土的味道。库尔班说暗渠在几十米深处,现在温度还很低,说话间卷起裤管,露出一截厚实的秋裤来。

30年间不间断的维护,库尔班·司马义熟悉坎儿井像熟悉自己的回家的路一样。和他一起清理的几位老乡年龄都在50岁上下,有的人已经头发斑白。库尔班·司马义说:“我干的时间长了,哪个地方危险,哪个地方安全,我都知道,年轻人来了没有经验,我们不会要的。”

库尔班·司马义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吐鲁番打工,二儿子和小儿子在家务农,生活算不上很富裕,清理一天坎儿井,他能赚到150元的收入。可在他心里,比这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坎儿井离不开他,“下面的村子里有2000多人需要水,葡萄地也需要水,能把坎儿井修好了,我心里才高兴呢。”库尔班一边说一边指着村子的方向。

库尔班·司马义说他明年打算不干了。话没说完,一旁的原种场副厂长就笑了:“你别听他的,他每年都这样说”。库尔班·司马义也哈哈笑起来,说:“哎,明年真不干了,这个地方嘛,疼呢。”说着弯下腰拍了拍膝盖,原来有关节炎。可脸上的笑容告诉大家,如果有需要,他还是会出现在需要修复的坎儿井旁。

下午6点,一天的维修结束,库尔班·司马义和伙计们收拾了简单的工具,走下土丘准备回家。记者返回时经过一个村子,看到地上的明渠里水流潺潺,清澈透亮,停下来灌了一瓶咕咚喝下去,清冽的感觉沁入脾肺,一路的燥热顿时消去。


责任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