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转型适应形势发展 创新打造全媒队伍

2015-07-08 10:59:39 崔清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提升:激活传统媒体“存量人才”能量

在新型媒体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纷纷从管理上积极适应这一形式,通过培训、招聘、考核等方式激活媒体从业人员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采编工作的能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台范围内举办全媒体技术系列培训班、视频业务轮训班、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轮训班。编播队伍开展“一专多能”技能培养,掌握摄影、摄像、音频、简单网页制作、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多种能力,建设能进行采、编、播、译各种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电台还设置了新媒体等新业务岗位序列,下设网络创意策划、网络电台业务、网络频道业务和移动在线业务等多个序列,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中国日报社建立起编辑记者跨媒介、跨国界的轮岗交流机制,进一步打通报纸编辑记者赴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部门的定期轮岗机制,切实提升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尤其是提升使用新媒体进行报道的能力;建立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人员赴海外机构的定期轮岗机制,完善海外各站点的新媒体采编、管理规范建设。

南方日报新世纪以来的第十一次改版,更加重视与南方网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采编人员的网络表达能力、与用户的互动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即时播报能力和产品推介能力。

也有不少媒体用考核等方式倒逼记者实现转型。中国日报社改进了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网络供稿数量、稿件点击率等网络指标纳入报纸记者绩效考核体系,从根本上强化了采编人员的“新媒体意识”,大量的记者编辑陆续开设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账号,并在中国日报网站上开辟了个人博客和手记专栏。

解放日报以全媒体采编平台为牵引,调整组织架构,改革薪酬考核,倒逼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原主任曹焕荣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一场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融合的关键,是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重大转折。”

探索:寻求全媒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瀚纳仕中国区执行总监兰熙蒙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行业越来越多地向新媒体倾斜,并朝着移动社交媒体领域发展,因此,近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新媒体营销人才成为整个招聘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岗位。

人民日报社在巩固现有传统媒体办报人才存量的同时,也在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和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一位负责人表示,对传统媒体而言,技术制作环节已不像过去被认为是“辅助性”工种,从现代媒体传播形态变化和吸引力来看,这部分人才的作用逐步加强。现在急需既了解新闻传播规律,又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传播的人才。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媒体人才培养的都属于新闻传播、影视传媒、计算机三大门类,尚无三合一的结构,传媒教育实践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

一些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反映,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遇到的最紧迫的问题,不是设备、大楼等硬件设施,甚至不是资金,根本的还是队伍建设和人才问题——一方面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骨干不断流失,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和业务骨干难以为继。

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人才问题?

上海报业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去年以来,上报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和办报特色对每张报纸进行综合评判,在“关、停、并、转”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在“精、联、创、合”上下功夫,改革后,不仅内部权责更加明晰、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员工的精神状态也为之一振。

“传统媒体转型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产品,更不能指望‘在旧楼里拆东墙补西墙’,转型需要整个系统的改造,必须实现增量拓展。”上报集团党委书记裘新说。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 崔清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