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扎根于人民中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2015-07-01 11:11:3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星星之火,他们无处不在 厦门有一个“颜值最高优秀党员群体”,那是一群漂亮的“空姐”。 6月初,厦门航空公司一个延误航班迟迟不能起飞。天气燥热,机舱内旅客的情绪也不断升温,叫喊、抱怨此起彼伏。 有位男旅客火气最大,乘务长王菲微笑着递给他一只餐盒:“您先消消气。”他抓起餐盒,一回手就扔到了王菲身上,“啪”的一声,引来全舱的目光。 顿时,机舱安静了。 王菲蹲下身,捡起餐盒,依旧微笑:“要不我给您放在旁边座位上,等您气消了再用餐。” 这下,旅客一个都不吵了。 共产党员王菲和她的“飞鹭乘务组”,靠“真诚、真心、真实、真情”的服务赢得了赞誉。 优秀党员没有特殊标志,唯有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是其标志。 在校园里,他们可能是最有追求的一群学生;在上市公司,他们可能是业绩最好的一群职员;在服务行业,他们可能是最会微笑的员工…… 这个群体遍布全国,仿佛星星之火,照亮着这个时代的一个又一个角落。 在安徽省明光市,提到共产党员、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刘学讲,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到“泥腿子法官”,十里八乡人人皆知。与众不同的是,他走出办公楼,把法庭开到了农家小院里、田间地头上。 有个案子,老母亲状告儿子。如果完全走法院程序,也可以给老人打赢官司。可当了24年基层法官的刘学讲没这么简单处理,他想的是,真的对簿公堂,一家人的母子手足之情该受到多大伤害? 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都不管用,刘学讲放了“大招”——去这家人院子里审案,同时召集周围乡亲旁听。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刘学讲知道,农村人最讲面子,只有把法理、情理相融,才能从根子上起作用。 果然,一开庭,在众目睽睽之下,自知理亏的几个儿子当场服软。 “老百姓轻易不打官司,不走投无路谁会来法院?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来了门都不知道怎么进。”刘学讲说,哪怕说一句“请坐”,端一杯热水,都会让老百姓心里热乎乎的,“审一个案子,能教育一大片。” 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而受感染的人们,又把正能量传递得更广、更远。 四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BBS上贴出了一个特殊的招聘启事:“诚聘家教,要求:有爱心,愿意帮助弱势群体孩子成长进步;工资:精神财富;报名地点:雷锋鞋铺。” 发帖的,是校园里的农民工党员、鞋匠孟广彬。 一呼百应。从那时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加入这个义务家教队伍,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孤儿院儿童受益。 谈到初衷,孟广彬说:“一些大学生跟我说想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身边许多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辅导孩子,请家教又负担不起。我就琢磨,把双方捏合起来,不是两全其美嘛?” 为什么一个鞋匠对大学生有这样的感召力?因为这个“雷锋鞋匠”不是白叫的,28年来,他义务为贫困学生、老年人、残疾人修鞋达十几万双。 不仅如此,大家还看到:他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修鞋、打扫卫生;每逢节假日,他都去敬老院义务照顾孤寡老人;有些农民工兄弟收工晚了,孩子没人照顾,他就主动让爱人把孩子接过来,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照看……身边居民有大事小情,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天长日久,一些大学生从单纯来修鞋慢慢变为找“孟叔”聊聊天、说说话。已毕业的哈师大学生刘迪至今记得“孟叔”说过:“你有笑脸,我有笑脸,大家都有笑脸,这个社会就更和谐。” 刚开始修鞋时,孟广彬在身边摆了一本留言册,想听听大家对自己手艺的评价。但是后来,留言却渐渐转向了对他人格的感怀。到现在已有厚厚的7大本,摞起来超过半米,万余人留言。 随手翻开,一名大学生写道:“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在师大修鞋,因为明天我就要告别大学的生活,感谢您为我修的鞋,相信它会陪我走过今后更苦更累的人生路。” 优秀党员既平凡,又与众不同,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寻常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坚韧而温暖,浓烈而清新,执着而博大,凝聚着一股昂扬向上之气,永不停息地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与时代注入勃勃生机。(执笔:李柯勇、罗宇凡、王晓磊;记者:杨三军、许雪毅、杨玉华、强勇、席敏、谭畅、张旭东、王新明、陈诺、李亚楠、袁汝婷、张京品、王守宝、庞明广) 上一页1234 上一页1234 |
相关阅读:
- [ 07-01]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开播
- [ 07-01]龙岩超七成非公企业有了党组织 女性党员占比提高
- [ 06-30]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开播
- [ 06-30]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开播
- [ 05-04]抗震救灾一线党员干部:“危难时刻,我们与灾区人民同在”
- [ 03-20]修身是党员干部终身课题
- [ 02-03]中央组织部授予高德荣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