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巍巍马鞍山:“一门忠烈”赴国难
www.fjsen.com 2015-06-18 21:06:17  李文亮 来源:央视网    我来说两句

  图为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内的“一门忠烈”牌匾和雕像

央视网特稿(记者李文亮)“我不信人死有鬼魂,形影总是缠绕着我的心,吃饭睡觉行军,老是响着死者的声音。”这是73年前,抗日英雄冯毅之目睹亲人罹难后,强忍悲愤作的一首诗——《家人》。

作为一个丈夫、兄长、父亲、儿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人被日寇围攻,英勇赴义,自己却只能把满腔的怒与恨深埋心底,这一幕该是何等的惨烈!何等的痛彻心扉!

73年后,记者走进英雄故土,寻访“一门忠烈”殉国背后血与火的故事。

“小延安”的革命之火

长秋村,地处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背山临水,占据着鲁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被称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是坚强的“抗日堡垒”。

抗战时期,长秋村人民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是当时淄河流域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樊光湘介绍,这个不到百十户人家的村庄,先后有119人参加八路军及我党地方武装,有39人牺牲在战场上,还有63人死于日军监狱或被抓劳役,摧残致死。敌人视长秋村为眼中钉肉中刺,对长秋村扫荡达十几次,村内房屋被烧18次之多,到1942年,全村无一间完好的房屋。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长秋村村民毫不畏惧,擦干眼泪,拿起枪杆子同敌人顽强斗争。

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员冯毅之受党的指示,回到家乡长秋村,在一处破旧的房子里,发展了十几名党员,建立了党的组织,成立了抗日自卫团。1939年,益都县政府成立,驻地设在长秋村,在淄河流域开展全面抗战。

长秋村所处的鲁中地区是抗日根据地,更是南来北往党政军领导人的落脚之地。当时任山东代理书记的郭洪涛,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副司令员王建安,八路军三支队政委司令员霍士廉、杨国夫,四支队政委司令姚仲明、廖容标等,都曾在长秋村工作和驻扎过。

硝烟战火中,长秋村成为鲁中地区一面抗日根据地的旗帜,同时,也哺育出一批抗战英雄,冯旭臣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冯铁头”的红色家庭

冯毅之,1908年生于长秋村,曾带领八路军地方部队转战淄河一带,被敌人称为“冯铁头”。他早在1930年就参加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命回老家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家人都参加了革命。

樊光湘介绍说,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生活本算殷实富足,有四合门院,衣食无忧,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民意识,在任长秋乡乡长期间,就多次捐资助学,扶困济贫,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帮助冯毅之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发动20多名进步青年武装抗日,组建“抗日自卫团”,公开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帜。

青州西南山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冯旭臣当选为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冯毅之兄长冯登奎任八路军修械所所长,妹妹冯文秀1938年入党,任长秋村、蓼河区妇救会会长,弟弟冯登恺也随军战斗,妻子孙玉兰也是中共党员。他们一家,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

这样的家庭,自然被敌人恨之入骨。长秋村多次遭受洗劫,冯家也被烧掠一空,只能栖身山林,饱尝艰辛,家中刚刚出生的小孩子也不得不跟着大人东躲西藏。


责任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