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多地存款丢失案频发 央行:责任银行或多缴保费

2015-06-12 07:12: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近日,网络上出现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约30亿元潜逃的舆情。不久前的5月,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存款“失踪”。

针对存款丢失案件频发,据知情人士透露,央行下一步或对存款丢失负有责任的银行,根据责任大小将其纳入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评价体系,比如采取提高其适用费率等措施,有责任银行将可能会因此多缴纳保费。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事故的原因多在“人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银行内控以及建立倾向于储户的法律体系。

存款“失踪”多因“人为”

今年6月,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约30亿元潜逃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然而,这并非偶然发生的事件,回顾过去10年,不仅是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即便在大型国有银行,大额存款丢失事件也常有发生。

2015年5月,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100多名储户逾亿元巨额存款“失踪”;2015年1月,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在工商银行河南南阳中州支行等处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2014年10月,上市酒企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业银行42位储户发现自己的数百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案发地区看,已有浙江、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广西等地发生存款丢失案件;从案发主体看,涉及很多个人储户及一些大型A股上市公司。从案发数额看,单笔“失踪”的企业存款最高达3.5亿元。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综合一系列存款丢失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犯罪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如储户在柜台办理存款后资金立即被转到其他账户上,或通过银行内部人员获取储户存款信息(包括印鉴、密码等信息)后转走、取出存款。

二是因银行票证系统缺陷或存款人信息泄露盗取存款。通过伪造银行印章、编造假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公司上门开户,获取公司有关开户所需资料和印模,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资料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鉴将存款全部转出银行。

三是银行工作人员“高息承诺”揽储,存款在存进银行后被转到不符合信贷资质的企业账户。一旦企业无法按时还款,储户才会发现存款“失踪”。

四是通过职务侵占,存款被挪用去理财、搞房地产开发。此类案件暴露出部分银行系统网络安全性有待加强、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员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银行加强内控

“根据行长批示,再次提示各团队高度关注同业存款失踪时间等个人业务案件风险,严防违规行为及案件发生。”某国有银行青岛支行一位工作人员收到的行内邮件显示如是内容。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由于近期密集发生大额存款“失踪”事件,最近几周内这成了他所在行最重要的会议议题之一。

针对近期“存款丢失”案件情况,接近银监会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正在核查有关情况,明确责任,对于认定银行有责任的,要上追两级、双线问责。

6月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下称《通知》),分别从制度顶层设计、重点环节防控、客户服务管理、危机处置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包括:一是严守业务管理、风险合规及审计监督“三道防线”,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落实主体责任。二是重点领域严密设防,更加强调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三是加大问责力度,确保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处置的程序公平、方式合理、结果公正。四是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和宣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本报记者,银行在内部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是根本原因。出问题的银行与银行自身规模之间也不存在必然联系,有漏洞就会有人钻。从管理上来说,大银行理论上管理上更加规范一些,但总有人会铤而走险,因为里面利益巨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风控水平和操作风险的大小与银行大小没有必然联系,跟整个风控方式和架构有必然关系。“小银行如果采用人盯人的方式,比如村子里的农信社,单人经办,也没怎么听说存款丢失,现在银行要求所有业务都要在摄像头底下,多人经手,反倒出现问题。”他认为,除了标准的操作风险的流程和表述之外,我们国家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前还没有为所有的从业人员建立一个诚信档案。所谓诚信档案,就是可以记录一个员工职业生涯中的全部诚信状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