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
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高考改革再度出发。从拓宽农村生源升学通道,到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再到重新安排自主招生,一系列改革新政呼应着万千考生和家庭的诉求与期望,这一切,指向一个目标——更加公平。
升学绿色通道:让贫困学子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临近高考,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长马长君的心情格外兴奋:“有了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我们县考入名校的孩子增加了五六倍,大家都觉得扬眉吐气!”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过去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可以“掰着指头数”。近年来大批考生进入全国名校,去年进入一本院校的学生达170多人。
“国家开辟并拓宽升学绿色通道,就是要让贫困学子享有更多人生出彩机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
2014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10%相当于2.8万人,这意味着有约30.6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另外加上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拿出的2%的招生指标招收农村学生(约为8500人),2014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超过31万人。
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部属高校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近年来,国家招生制度不断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倾斜,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正初见成效。
以农业人口比较集中、以往号称最难上大学省份的河南为例,2007至2014年,河南高考录取率由50%增至78%,本科录取率由20%增至42.2%。河南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三年增加20%以上。
王李游是四川巴中市通江县一名贫困考生,去年她以615分(文科)在国家专项招生计划中被北京大学哲学类专业录取。此前,通江县已多年没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川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771人增加至2014年的2952人。
除了国家行动,各地还陆续推出一些地方专项计划,如:吉林省2014年首次实施省属地方重点高校录取贫困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由10所省级重点大学针对全省8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单独招生;辽宁省将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实施范围从15个县(市)扩大到19个;北京扩大2014年开始试点的“农村专项计划”,提高面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招生比例,招生人数从30人扩展为200人左右,招生范围扩展到所有市属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清理高考加分:让国家考试制度回归单纯
高考前夕,从教育部传来的消息赢得了民意掌声: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也将从2014年的95个陆续减少到2018年的35个,减幅63%。有30个省份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实施方案已报教育部备案。
“清理高考加分是让国家考试制度回归单纯、清除乱象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
近年来,从身份造假到加分“明码标价”,管理不一致、标准不清晰、程序不规范的加分乱象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高考的公信力。
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市民向记者透露,前年他儿子在绵阳一所私立学校读高三,高考前就得知学校有门路,花几万元就能办到一张正规“二级运动员”证书。
“高考加分已成为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说,近年来招生领域腐败案件频发,高考加分很容易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工具,让原本体现全面教育导向的加分政策演变为吞噬公平的魔咒。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中明确,从今年1月1日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和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胡光伟说,从去年开始的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一剂良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从各地出台的加分“新政”来看,一些审批层次较低、人为操作空间大、因人而设的加分政策很大程度被清理,“乱加分”等现象得到遏止,更有利于教育公平。
加分“瘦身”带来的直接影响将是享受加分人数的减少。由于可以享受10分加分的“省三好”、“省优干”等项目被砍掉,四川每年将有1000多名考生不再享受加分优惠。
“加分项目取消了,人为操作的空间变小了,大家都很高兴,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四川省一位应届高考生这样对记者说。
自主招生延后:让统一高考成为招生质量的充分依据
从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均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公布高考成绩前进行,申请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自主测试。
记者在广东采访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了解到,今年是首次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后举行,应该是自主招生开展试点后程序最为严格的一次。
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前期的初审环节以学生自荐为主,报名人数有8000多人,进入初审将选出1500人左右,最后通过高考和面试将录取自主招生考生600多人。其中,最热门的经济类专业,初审比例达到12:1。整个初审是通过随机抽取专家组进行审核,每组至少3个专家,也就是说,审核前考生无法确定自己的材料会随机派到哪个专家手上,无法提前“打招呼”。
“将自主招生移至统一高考之后,是确保统一高考权威性、公平性和严肃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使高校自主招生的质量有了更充分的依据。”程方平说。
对于很多未获过学科竞赛等奖励的高三应届生而言,自主招生允许自荐的新政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沈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五班学生张硕申报了中国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自主招生。“我从小对机械感兴趣,高二时我的‘迷你版冰箱’得了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没想到现在可以凭这个参加自主招生,真是很高兴。”
据了解,沈阳市第五中学的高三级部约有600名学生,每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有10人左右。与往年相比,今年虽然报名人数差不多,但是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些同学成绩不是最优异,但是爱好广泛、有学科专长,都有了机会。
“这种改革导向也在深刻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该校高三年级主任李玲说,我们学校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但我们长期注重发展学生科技社团,这就让学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内涵延伸。
曾经,自主招生的选拔被指是少数优质中学的“贵宾通道”,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往往因为地理位置、信息沟通等因素的制约被阻隔在这项制度的门外。今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偏远、贫困地区考生,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选派专家到当地开展考核、实行网络远程视频面试等方式,为考生顺利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和帮助”。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强调,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建立适应城市和农村不同特点的招生标准和评价体系,把教育公平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记者:吴晶、李双溪、仇逸、王莹、赵琬微、吴晓颖、郑天虹、姚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