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突围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给临沂和义乌都带来新挑战,“实体”市场还有发展后劲吗?两地的同志都说,转型方能突围。 对以批发业务为主的传统商城来说,电商的影响显而易见。临沂商城的一项调查显示,未开展电商经营的市场业户,商品销量已经下降了10%—30%不等。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适应。临沂雅讯电商服务公司董事长聂文昌说,电子商务离不开实体经济和物流,而临沂规模庞大的实体市场和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恰好为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政府鼓励引导和商户主动“触网”之下,临沂商城电子商务企业和商户已发展到2万户、从业者近10万人,去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09.5亿元。经过几年努力,有望再造一个“网上商城”。 “改革转型是大势所趋,否则过去积累的发展红利会被逐步消耗掉。”临沂市长张术平说,临沂未来将打造电商、信息和支付三大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物流与商贸、内贸与外贸的结合,走出一条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模式。 而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以日用品为主,数量庞大但小散杂,也愈发感觉到原有的贸易方式已逐渐不适应市场。 改革要主动,发展靠争取。面对电子商务扑面而来的冲击,先行一步的义乌于2012年正式上线运营“义乌购”电商平台。 “和传统电商线下虚拟店铺多、假货难溯源等情况不同,‘义乌购’坚持实体店入驻,线上线下真正融合。”“义乌购”总经理王建军说,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户实名认证完成率达到98%以上,电商平台总商品数达到305万。 此外,还有大量网商群体依托实体市场、第三方交易平台和电子商务园区形成集聚之势。去年义乌整个电商的交易额已达1153亿元,连续两年跑赢实体市场交易。 “未来一要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打造‘网购小商品城’,二要利用义乌的全球知名度和快捷物流渠道,做强进口、转口贸易。”李一飞说,义乌以前是中国小商品出口的“桥头堡”,今后争取做欧洲、亚洲两大市场互动往来的中转站。 当前国内需求相对饱和,外贸市场则出现“天花板”。面对共同的烦恼,两大商贸“巨人”是“瑜亮之争”还是互补共赢,引人关注。 其实,分隔长江南北的两大市场,从官方到民间,无不密切关注着彼此的“动向”。义乌对临沂商城的快速崛起一度感到压力,而临沂则对义乌拥有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金帽子”羡慕不已。只不过,以往双方热衷于对比着两个市场孰强孰弱、两种模式孰优孰劣,而现在则更关注如何取长补短。 一直以来,临沂商城以内贸型市场著称,义乌则以外贸型市场闻名。由于产业配套不足,临沂更多是依靠物流支撑起的商品“中转站”,缺少商品定价权;而因为对外依存度过高,义乌则不得不面对国际市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己之所短,恰是彼之所长。 “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市场足够大、空间足够宽,而且两个市场差异很大,无需担忧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王士岭说,现在临沂商城很多货品都是从义乌采购,而义乌不少商品则是用临沂的物流配送。 从“买卖全国”到“买卖全球”。两大市场30年的变迁,正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相融相促的过程。对义乌来说,这是当初“鸡毛换糖”的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临沂而言,这是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延续和升华。 人们期待,“南义乌、北临沂”继续以各自的方式演绎新的市场传奇。
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内景(2012年9月5日摄)。 山东临沂和浙江义乌,远隔千里,但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却有“南义乌、北临沂”现象。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场,一个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它们的景气度,被视为中国商贸流通的晴雨表。两个不沿边不靠海不是区域中心的山区城市,却同时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市场神话。巧合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来自印度的批发商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摊位上选购饰品(2011年12月24日摄)。 |
相关阅读:
- [ 03-04]中国制造 义乌小商品城
- [ 02-23][2015年网络春晚网络版]快闪送“福”之义乌快闪完整版
- [ 02-23]浙江义乌市两市委常委涉嫌受贿罪被立案侦查
- [ 02-09]火灾后,义乌小商品城负责人称加强品牌保护任重道远
- [ 02-04]大互联网时代义乌购的核心竞争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