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山西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吏治腐败在其中尤为突出,刷新吏治也成为山西重塑政治生态的重中之重。目前,山西空缺实职省管干部300多人,不少为厅处级岗位,加之经济形势严峻,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补”好这批干部是当务之急,也会成为“风向标”。
“县委书记这么重要的职位,不用送票子、找关系,符合条件、有能力就可以上,这是多好的机遇啊!”这是一位领导在打消一名符合条件的副处级干部疑虑,鼓励他参加县委书记选拔时说的话。
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山西政治生态之变。
“在我省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正在深入查办案件的情况下,省委这次怎么选人、怎么用人,本身就是重要的示范和导向。”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与首批16名新任省管干部任前集体谈话时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起跑官要官的,还没有发现任何人说情打招呼,可以说初步实现了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不少牵扯官员众多的大要案还没有办结,如何把担当、干事、干净的干部选好用好,备受关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山西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负责人都坦言,山西干部调整的压力很大,最为担心的就是“带病提拔”,最为费心的是把真正过硬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如何防止带病提拔?
县长毛遂自荐却被查实违纪违法,腐败线索“起底大排查”
“要采取多种手段,把‘带病干部’挡在‘门外’,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在全省组织部长会上如此表态。
“目前,全省空缺的省管干部311人,其中34人是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免职。”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高宏说,“绝大多数是干部退休空出来的职位,而去年8月到今年3月没有增补、调整过。”
“防止‘带病提拔’,纪检监察部门还是下了大气力的。”山西省纪委常务副书记迟耀云说,“可以说,查病、诊病工作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让‘病人’知难而退,杜绝蒙混过关。”
在吕梁市选拔县委书记过程中,石楼县原县长程晓春符合推荐条件,组织找其谈话,他毛遂自荐,并拍胸脯、打包票保证自己清廉,但不久就被省纪委查实存在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以选任县委书记为例,备选人需要经过市级组织部门初审、市级纪委审核,包括配偶及共同生活子女的房产、经商等情况专项核查;省纪委进行廉政审查,省委组织部和省纪委共同进行廉政核查,对拟任人选公示后的举报问题核查,强调做到全程民主、全程差额、全程署名、全程留痕、全程追责,不留死角。
据介绍,省纪委以查线索、查案件为重点,从源头对备选干部进行廉政审查。为此,省纪委对2008年以来反映省管干部的线索进行“起底大排查”。2014年9月至今年4月,暂存类线索比例由过去的58.7%下降到19%,尽量做到“有病治病”、“没病”还人清白。
“不少案件是省纪委、甚至中纪委在办或移交的案件,涉案人员情况市级纪委未必完全掌握。”迟耀云介绍,“省纪委核查的同时,还需与中纪委对接,确定相关选任人员是否涉案。”
“组织上派人做家访,到我家里去问妻子、孩子情况,还去问邻居。”新任副厅级干部、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杨吉平说,“这些我事先都不知情,这样的阵势以前提拔干部从来没见过。”
干净的干部是否能干?
廉洁奉公是“能吏”必备素质,把促进改革的干部用起来
针对山西新选任的省管干部,也有些议论:有人说一些干部能经得起廉政审查,因为其多官居清水衙门,“没机会腐败,未必是真廉洁”;还有人说一些干部能力平平,“要不是这次反腐风暴,永远不会有机会晋升”。
这些论调也反映出一种担忧:新选任的干部即便“干净”,却未必“能干”。
“这些说法是片面的,不够客观。”张高宏介绍,山西选任领导干部有两个要求:最大限度地防止“带病提拔”,尽最大努力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很多时候,大家只关注前一句,忽视了后一句。
当然,山西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廉洁作为选任干部最为基础性的“硬杠杠”并不为过,但绝不是“一廉遮百丑”,更不会选用“廉而不能”的庸官。据介绍,为严把新选任干部的质量,省委副书记楼阳生、省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都曾召开座谈会,对吕梁市和省直单位推荐产生的人选进行面对面的现场问答,对选任干部的政治素养及驾驭全局、决策谋划、处理难题、应对复杂局面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考察。
迟耀云认为,对此次选任干部“廉而不能”的担忧,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能吏”认知存在偏差。一个领导干部盖起几栋楼、修好几条路,却受贿百万甚至千万元,这能算“能吏”吗?一些官员不计成本、践踏法纪做出些眼前的政绩,而其破坏法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破窗效应”是无法估量的,这样的“能吏”不是我们需要的。
有专家指出,现在对“能吏”的评价更多是结果决定论。一个干部升得快、干得多就是“能吏”,很少对其政绩背后的过程、成本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和检讨。一个热衷于在领导面前表功讨好,或者靠跑、送、要而升得快的干部,干的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腐败工程,这算是哪门子的“能吏”?
“‘廉’不应该是‘能’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廉洁奉公、遵法守纪应该是‘能吏’的必备素质、核心内涵。”张高宏说,“最近中央提出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我们要把这样的‘能吏’选出来、用起来。”
选出来的干部干得怎样?
打破陈规拓宽干部选拔渠道,跟踪考察严防“脱轨”“生病”
腐败案件多发,是因为改革滞后。谈到山西的问题,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
山西省交通厅曾处于反腐的风口浪尖。交通厅厅长李正印认为,长期以来,交通部门忙于埋头修路,忽视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规划、设计审批到投融资、建设等所有东西都抓在自己手里,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结果路修了不少,干部也倒了一大片。
对于干部选任,同样需要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建设。
山西确定了先立规矩后办事的基本原则: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甄别处理一批、调整退出一批、掌握使用一批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意见》和《省管干部动议酝酿任免议事规则(试行)》等三个规范性文件,为风清气正地选人、用人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张高宏介绍,这次干部选任,诸多陈规被打破。山西出台意见明确:县长是县委书记的重要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要注意从县人大、政协正职中选拔,从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特别优秀的县党政班子成员中选拔;还可以从省市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管企业及中央驻晋单位符合条件的干部中选拔,解决县委书记来源渠道单一、成长路径趋同问题。
以吕梁市柳林县新任县委书记郝继平为例,1998年34岁的他当上了县委常委,2001年开始担任县委副书记,一干就是10年,2011年调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要是放在以前,像他这样从基层干起来、没当过县长的干部,几乎不可能当上县委书记。经过考察,郝继平因为在不同岗位干得比较好,自律较严,被委以重任。
干部选出来了,他们干得如何?
据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新任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状态都不错,各方面工作推进有序。
刚刚上任40多天的杨吉平,手机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要做的工作,以及改进工作的思考、计划。他坦言:“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对新岗位的业务并不陌生,但在工作作风上、体制机制上的积弊不少,需要改革、改进地方很多,躲不掉、拖不起,必须一天当两天干。”
刚从省供销社调任交通厅任副厅长、总会计师的袁清茂,现在每天忙于项目融资、债务处理、政企分开等方面的改革。谈到这次干部调整、选任,袁清茂有两点意外:其一是没有任何的背后操作,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单位调到核心厅局任职;其二是选任过程审核环节之多、执行程序之严前所未见。
对新任干部,也需要在考核、激励、监督等方面完善制度保障,引导其健康成长。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山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正赶往吕梁,实地跟踪考察新任干部的工作等各方面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