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中国经济“衔接期”投资力度不能减弱
2015-04-21 16:4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玮 孙靖 |
分享到:
|
中国经济网:新年伊始,“中国通缩”论就不绝于耳。中国到底有没有陷入通缩,要如何应对通缩风险? 李迅雷:现在应该是处在通缩的临界点,我们讲的是工业通缩。考察通缩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PPI,一个是CPI,两者现在都为负。都为负的情况在2000年左右出现过的。现在来讲,应该说是PPI的通缩已经非常明显了。 潘建成:我不认为中国有通缩,这是一个被炒作的概念。首先通缩是物价持续全面下跌,实际上目前只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出现下跌,消费价格并没有出现下跌,消费价格同比还是上涨的。即便生产者价格的持续下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所以通缩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其次,通缩更重要指的是背后经济的收缩,通缩只是外在表象,更重要的是体现经济背后的收缩,甚至是衰退。中国现在目前经济增长7%左右,在全世界还是名列前茅的,根本谈不上衰退。日本、欧洲出现了退缩说得过去,因为它的经济就在衰退的边缘,有些季度真的是衰退、负增长,但中国还早得很。而且它们的失业压力,尤其欧洲失业压力非常巨大,中国基本就业形势是很稳定的,所以我不认为中国出现了通缩,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觉得通缩风险有那么大.当然也要有效地防范,要适度的,灵活的调控,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上。 中国经济网: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对于中国经济 “衔接期”应该怎么理解? 潘建成:“衔接期”的主要意思是经济增长现在处在转型之中,转型的关键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动力的转换其实是从过去的传统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传统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源和投资。大规模资本的投入,这样一个驱动转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目前来看,传统要素的动力明显在衰减,尤其表现在工业增长明显在放慢,尤其是资源消耗较大的工业。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第二个是要节能减排。所以这个转型目前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这个动力退出的同时需要一定的动力补偿,也就是创新动力的补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目前还不足以支撑传统要素动力衰减的压力,所以克强总理提到衔接期实际上是比较艰苦的一个状况,新的动力正在形成,但还没有那么强大,传统的动力在衰减,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这个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有耐心。因为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过的,过去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粗放的模式改变是很困难的,在扭转惯性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同时也要有信心和决心,要看到还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很多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必须咬着牙,坚决地实现改革,从根本上实现动力的切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双引擎”,在当前创新驱动还不足以支撑因传统动力衰减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引擎还不足够强劲的时候,需要另外的引擎在这个时候特别发力,这就是公共项目投资。这个引擎从目前来看,发挥作用还是不错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一直是比较快,但可能还需要让这个引擎发挥的动力更强劲。更强劲的动力需要解决的是资金的问题,政府资金现在捉襟见肘,尤其是地方政府。因为遇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地方政府本身的资金有债务的风险,再加上房地产的市场又在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资金是受到比较多的制约。 这个时候如何让民间资本在推动公共项目投资增长方面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很好地把PPP模式尽快地推广并落地。PPP模式从去年年底提出,到现在四五个月的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关键是如何把这个经验尽快地推广。尽快地解决制约PPP模式落地的因素和困难,我觉得这是当务之急。民间资本其实是充裕的,最近资本市场十分活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资本的充裕性。关键是民间资本很多时候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去。公共项目投资其实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但缺钱,目前需要特别抓这件事情。 李迅雷:简单理解就是旧的经济已经衰退,新的经济已经起来,但新经济还没有完全替代旧经济。新的经济包括像互联网+、节能环保、医疗、健康、新能源等等,这些产业增长非常迅猛,但这些行业的增加值跟旧的经济相比,体量还是比较小的,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度过“衔接期”有两种办法。一是不过度关注GDP,加大调整力度。另外就是继续稳增长,保持GDP的适度的增长,要刺激房地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经济增长还是能够稳住7%左右。这个在短期内可以稳住,但债务水平会继续上升,去杠杆调结构可能会放慢。目前选择的是后一种,就是加大投资来弥补工业投资跟房地产投资下行的压力。 中国经济网: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不是很乐观,会否拖累一季度GDP增速,二季度会不会好转? 李迅雷:从顺差的角度来讲,应该影响不大。但出口数据的下行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一方面表明全球经济外部需求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美元的升值,使得人民币对于欧元、日元保持升值,对中国的出口优势不明显。 二季度出口情况应该也很难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一是欧洲经济还处在一个通缩阶段,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也有放慢的迹象,这样一来美国加息的预期肯定要拖后了。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不太乐观。如果人民币贬值的话,也会导致外汇的流出。但是人民币如果不贬值,经济稳定的话,对我们的出口也是不利的。 潘建成:出口确实是出现了波动,这反映了国际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仍处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说一季度对经济增长有多大的影响,不能这么看。从支出法的角度上来讲,测算出口的影响主要看净出口,也就是还看进口,实际上一季度是顺差,顺差比较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一定能说对中国一季度的增长影响有多大,但更复杂的因素就是出口的减弱,会影响中国工业的增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它会对整个经济未来的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还是要想办法,设法保证出口的平稳增长。 我们有一些措施去应对,比方保持出口退税的稳定增长,促进出口企业出口的动力。第二,一定程度上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稳定大家的预期,这样有利于出口。第三,可以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走出去来带动出口,其实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将来我相信中国企业往外走,对外投资,然后通过对外的投资带动中国产品的出口,这个方向会更加地明确。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个实施会更促进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走出去。 二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会否好转不好说。出口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还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那么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还是在平稳复苏的,这是一个好现象,欧洲经济也有稳定的迹象,所以如果说不出现意外的话,二季度有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全球经济真的是有说不清楚的情况。 中国经济网:新一轮楼市新政对于提振经济有怎样的作用?如果新一轮新政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未来楼市调控政策有没有必要加码? 潘建成:房地产新政策首先稳定了大家的信心和预期,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开展的消费者信心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房地产的这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更加稳定了,下跌预期有所减缓和缩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要认识到房地产现在的调整也是经济规律,就是它供求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市场调整,我们要积极地看待这个调整。过去房价上涨过快是一个主要矛盾,过去曾经主动调控房价。现在在市场作用下这个调整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过去想调整的目标,我们应积极地看待这一问题。 另外,对当前这样的调整要有一定的耐心,因为既然它是一个市场的规律,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明确新政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另外一方面是鼓励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而不是鼓励投资和投机需求。这个临界点要把握好,如果把握不好,重新通过刺激来催生投资或者投机的泡沫的话,那就适得其反了。 李迅雷:我觉得还是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城镇化推进的力度。经济好不好,房地产是关键。房地产这么大的体量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替代。房地产繁荣对于旧的经济还是有一个支持作用,对像钢铁、有色金属、家具家电等等行业还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加大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再降准降息,降低成本。(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 |
相关阅读:
- [ 04-21]自贸试验区“版本升级” 多方面影响中国经济未来
- [ 04-21]中国央行再启政策“工具箱” 降准加力经济动能
- [ 04-21]发展楼宇经济 地方政府必须找准角色定位
- [ 04-21]习近平访巴 推中巴经济走廊成“一带一路”示范项目
- [ 04-21]美媒:全球金融危机发生6年后经济增长仍迟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