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部分经济数据的波动,中国为什么如此淡定?这不仅在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更在于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充足强劲。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更从创新中来。这是中国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给出的回答。
放眼世界,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代替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机遇。立足国内实际,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紧张,低要素成本的优势一去不返,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更将为中国经济稳住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充足强劲的动力。
从总体看,去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个百分点,中国创新指数、循环经济发展指数都有大幅跃升。从微观看,浙江一家鞋企引入扫描技术,能在10秒内完成一个脚型的完整三维尺度测量,生产效率提高三成以上;山东一家建材厂购置3套新设备,回收粉尘并重新利用,提高了产量又减少了浪费,推动传统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日渐显现,这正是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定力和底气的原因所在。
“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获”,经济学家谈及中国创新的空间时,这样形象地比喻。一方面,我国科技贡献率刚到39%,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前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回旋余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加供应,都有大量投资需求,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只要我们继续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依靠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同时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那么,我国经济增长与新的动能就将形成,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实现既定目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创业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奋力作为,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一定能迎来中国经济柳暗花明又一村。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9日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