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Ta和互联网的温情故事

2015-04-16 14:52:49  来源:中国网信网  责任编辑:孙靖 孙靖  
分享到:
故事一   90后通信博士:让老人“触”网不是梦
 
90后通信博士 张佳鑫

中国网信网报道(记者 潘子荻柴莎莎)几乎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都曾上演过这一幕:年轻人教老人玩手机、上网,一遍两遍还可以,可当多次还没学会,年轻人往往会变得不耐烦,老人也逐渐丧失了学习新鲜事物的信心。

张佳鑫,一个北京邮电大学的90后在读博士生,却将发生在自家父母身上的这一幕记在了心里,并在2011年5月发起成立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召集志愿者耐心地教老人们上网、玩微信等。

“不能让老人因为科技的鸿沟造成他们与时代的鸿沟。”张佳鑫说道,“‘夕阳再晨’项目想帮助老人在信息化时代跟上科技,通过新的方式与亲戚保持联系,减少孤独落寞感。”

教老人玩微信 网络让老人夕阳再晨

“夕阳再晨”项目已开展三年多时间,志愿者规模已经达到5000余人。每周固定的时间,会有志愿者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湖南等地的社区,教老人们用微信、美拍相机等新科技应用产品。

张佳鑫介绍,很多老人第一次参加“夕阳再晨”的活动,有一种且学且试探的心态,大多以体验为主。随着课程的慢慢深入,逐步产生强烈的兴趣,发现自己也能学会新鲜事物,没有在生活中落伍。

有的老人学会了用Flash制作PPT,制作翩翩飞舞的蝴蝶,并配上蝶恋花的诗词,用课件的形式教孙子古诗词;有的老人学会了使用美拍相机、制作电子相册,将旅游的照片制成电子相册,通过朋友圈展示给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学会了用视频聊天,通过视频和远在海外的家人聊天。

一位参加“夕阳再晨”项目的靳兰珍老人说,电脑打开了她生命中一扇新的窗户。以前过年过节,亲人不在身边,感到特别孤独,现在用视频聊天,有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他们在一个班学电脑的老人都像同学,相互学习交流,生活中相互帮助。

“老人们学习了这些新技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增加了与下一代交流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与同班一起学习的老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平时生活中互帮互助。”志愿者介绍道。

目前,“夕阳再晨”项目已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了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社工带义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帮助更多的老人。

打破信息隔膜 让互联网行业走进老人生活

作为一名研究5G通信技术的博士生,张佳鑫介绍道,在他们眼里,通信与吃、穿等一样,是人的一种最本质的诉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区别于电话的一种新型沟通模式。新的沟通模式出现,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的手段的时代,不应该把老人这个群体忘记,也不能因此而将他们摒弃在这个时代之外,这是他们的基本需求。

“我们做的只是‘互联网+养老’最基础的一环。”张佳鑫说道,“想要智慧城市、智慧街道、居家养老,便捷的智能设备派上用场,首先要教会老人如何使用这些高科技,打消心里的顾虑,走出这一步,接受新鲜事物。”

他认为随着养老市场进一步开放,老人消费能力提升,会有多样化、为老人量身定做的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巨大市场的潜力。今后互联网在整个行业的带动下为老人带来更多的帮助。

“我们所做的是以公益的初衷,来帮助这个行业介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互联网改变老人生活的生态体系。”张佳鑫告诉记者。

坚持不懈 让“夕阳再晨”持续发展不是梦

对张佳鑫而言,“夕阳再晨”项目是一个“惊喜”。张佳鑫说:“非常高兴在年轻的时候,能帮助到一群人改变生活的方式,同时带给他幸福的体会。从老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宁静、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理性看待周围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淡定从容的接受,坚持忍耐的拼搏。”

这个项目成为了他们这群90后最富有意义的一个时代烙印。“夕阳再晨”为载体,他和志愿者们接触到了各行各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会将这个项目坚持下去。”张佳鑫告诉记者。开始创始的时候他们开玩笑:十年后,无论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希望周末在北京聚会的时候,还能去做“夕阳再晨”这个项目。当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随着项目的一步步深入,项目标准化不断完善、团队日益成熟、渠道更畅通、合作高校越来越多,机构的成功注册使得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夕阳再晨”项目的持续发展将不再是玩笑和梦想。“桑榆虽晚,其霞漫天,夕阳再晨,灼灼其华”,这群90后们正在以自己的努力,让另一种青春绽放。

 
故事二  无声世界里的网页设计师
 
 
无声世界的网页设计师 曹佳

中国网信网报道(记者 纪静郭研)初次见到曹佳是在她的微信上,她和所有母亲一样,喜欢在朋友圈中晒孩子的萌照;和所有的北京国安球迷一样,不放过每次与队员合影的机会;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在朋友圈中转发生活常识和心灵鸡汤。

她在一家旅游网站做网页设计师,每天跟大多数网页设计师一样,穿梭在写字楼、地铁、公寓之间;对着屏幕,敲击键盘,制作精美的网页。如果不说,很难发现她是一名聋哑人。

坚持让无声世界同样精彩

曹佳性格开朗活泼,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高中求学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成绩考上素有“聋人界清华大学”之称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在大学里,曹佳不仅收获了优秀的学业成绩,还有自己的爱情。曹佳丈夫是北京人,因此毕业后,她选择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发展。

生活却没有预想的那般美好,夫妇俩虽然对残疾人就业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准备,但现实的打击还是让人心灰意冷。由于用人单位的一些偏见,曹佳在刚入职场时也受到了歧视,“每当用人单位肯定我的设计作品却因为我是聋哑人而拒绝时,我心里也很难过,但我坚信总会找到合适我的设计工作。”曹佳写道。

一次偶然机会曹佳看到一家网络公司招聘网站设计师,并说明可以招聘残疾人,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简历,一周后收到面试通知。这次面试是公司领导直接和曹佳谈,他们对她的情况比较理解,看完她的设计作品后就决定聘用。但考虑到曹佳融入工作岗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让她从编辑做起。网站编辑要用到设计,曹佳的设计风格和制作网页水平渐渐得到了部门领导认可。

互联网为设计梦想插上翅膀

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沟通的过程,不仅需要知道对方的确切需求,还需要让对方认可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而接受设计产品。这个过程对于普通设计师来说都很难出色地完成,对于像曹佳一样的聋哑人设计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沟通成为工作中的“拦路虎”。

“我日常工作中通过QQ、微信、电邮等途径与同事沟通。”曹佳告诉记者,“网络不仅方便了我与同事的沟通,通过互联网上专业的设计网站,我还能够获取最新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素材,这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互联网让工作中的‘拦路虎’瞬间变为‘纸老虎’。”

在设计开始前她会和同事就页面整体风格、色彩、形式等方面进行沟通后确定一版初稿。“产品部同事或编辑同事策划好UE给我看,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设计,首页设计完后给他们看,有意见就修改,确定风格后开始后续的整体设计工作。”曹佳告诉记者,“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和信息阻塞,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除了日常沟通外,曹佳感到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开会讨论。虽然有的会议会使用PPT等演示形式直观表达,听不见主持人说的话可以看PPT或其他演示形式,但有时候是项目小组进行小型会议讨论或是临时会议,都是直接口头讨论分析,还需要通过同事进行文字转述,大部分能够理解其中意义,但细枝末节的或技术语言,同事进行转述起来难免出现纰漏。

每次遇到她不确定的事项时,曹佳就一遍遍地和同事沟通、确定,并从专业网站上找到类似的设计样式进行比对,不厌其烦地修改设计作品,大到重新设计,小到修改字体颜色,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聋哑人因其听力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他们与健全人的交往,成为社会中典型的弱势群体。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借助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聋哑人是可通过努力的“强”来弥补自身的“弱”。

正如曹佳所说:“就我个人所经历而言,现在大部分单位都很看重个人的社会阅历和实战经验,所以聋人不要妄自菲薄,虽然这中间会经历一些曲折的过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跟同事大胆的交流,磨合中间的生疏度,让别人认识到你的价值,同时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你并不比任何人差。明天会更好!”

 
故事三  “瓷娃娃”的公益梦
 
 
“瓷娃娃”公益梦的筑梦者王奕鸥

中国网信网报道(记者 杨涵潘子荻)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身材娇小,沉稳恬静,好像一个美丽的娃娃;她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俗称脆骨病),但说起话来总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她通过互联网寻找病友,创办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组织线上线下的公益活动;她叫王奕鸥,一位80后女孩。

“瓷娃娃”关爱中心初长成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患有这种病的人稍有磕碰就有骨折的危险,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三,是罕见病的一种。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病友绝非易事。“我想找到跟我一样的人。”带着这个愿望,奕鸥在网站、论坛、QQ等多方寻找打听,渐渐认识了一些和她一样患有罕见病的病友。通过互联网,奕鸥认识了台湾“玻璃娃娃关爱协会”的秘书长,这位秘书长也是一位成骨不全症病友,但他还是一名兽医、出租车司机;同时,他还是一位父亲,疾病没有过多影响他的生活。然而奕鸥发现,很多病友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这个疾病对他们的影响特别大,有的病友不能出门,从未上过学;结婚的也很少,大家都没有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正是与这些罕见病友的交流,她意识到国内罕见病患者的状况急需改善。罕见病患者需要一个交流和帮助的平台,这个群体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基于此,2008年奕鸥与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黄如方一起创立了关怀成骨不全症等罕见病患者的公益组织——“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

线上线下活动让“瓷娃娃”不脆弱

目前,瓷娃娃关爱中心提供医疗康复救助1297人次,服务覆盖2000多个各类罕见病、残障家庭。通过瓷娃娃热线、网站、论坛、QQ群、期刊等形式,形成良好的病人互助网络;开展各式线上线下活动,让患者主动走出来,促进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了解和尊重。今年的国际罕见病日,瓷娃娃关爱中心发起了一场名为“eye show”的线上活动。活动参与方式只需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展示一只或一双“特别”的眼睛,并配上一段话即可。据奕鸥介绍,4天时间,中心就收集到300多张富有创意的“eye show”图,参与线上活动,使更多人关注并了解罕见病,也使罕见病友逐渐找到面对生活的信心。除了充满特色的线上活动,瓷娃娃关爱中心会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自立生活”就是其中一项。该项目关注罕见病、残障人士独立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为期8个月左右的工作坊、能力培训、集中活动和社群成员陪伴成长等方式,为学员和学员家庭创造学习、交流、支持和社交的平台,让学员发现自己走向独立、融入社会的无限可能。

互联网让“瓷娃娃”生活多种可能

2013年,瓷娃娃关爱中心调研了一份关于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生存状况调研的报告。报告显示,19岁以上的被访者中,32.8%在职,工作性质以单位全职、网络就业、自主创业为主。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给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奕欧表示,2012 年起,瓷娃娃关爱中心与阿里巴巴进行就业合作尝试,目前已支持400余位、39种不同疾病的罕见病患者参与淘宝云客服的工作。网络从业,克服患者在就业过程中的障碍,也使身患少数人疾病的病友能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罕见病患者的社会融合逐渐提升。通过网络,罕见病患者能够承担一定量的在线工作,甚至能够学习知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线上教育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接受教育途径。此外,罕见病友的娱乐方式也与网络息息相关,浏览网页、音乐电影、通讯工具等等均是病友不可缺少的休闲与沟通方式。

互联网助力“瓷娃娃”的公益梦

2014年8月17日,瓷娃娃关爱中心的“助力罕见病、一起冻起来”项目在新浪微公益正式上线。这场风靡网络的“冰桶挑战”,以公益和慈善为出发点的网络盛宴,得到了全民关注,共筹得800余万元善款,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44亿。从呼吁对罕见病友的帮扶,到组织策划公益活动,“瓷娃娃”的公益梦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互联网让我和病友们连接在一起,让我们这个罕见病人少数群体被更多的人熟知,曾经的公益梦想也慢慢变为现实。”正如奕鸥所说。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网民数过亿。随着“互联网行业公益与慈善联盟”“互联网公益联盟”等互联网行业公益组织的成立,搭建互联网行业传播公益的新平台,形成合力,为公益提供多种可能性。

 
故事四  互联网+打拐助力寻亲让宝贝回家
 
 
被拐儿童照片

中国网信网报道(记者 杨倩 周楚卿郭洋)3月20日,电影《失孤》在内地正式上映,和之前上映的影片《亲爱的》一样,《失孤》是一部“打拐”电影。两部电影还有一个相同点,灵感来源都是2010年掀起“微博打拐”热潮的彭高峰事件。

事件要追溯到2008年3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男人在湖北人彭高峰家门口,抱走了他的儿子彭文乐。2010年,媒体人邓飞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帮助彭高峰寻子的信息,此条信息经过6000多次转发后,被一位大学生看到,认出了彭文乐就是老家的一个小孩。2011年2月6日,彭高峰与失散了三年的儿子相认。此事件中,彭高峰借助了微博便利的传播性和互动性,扩大了寻子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找到孩子的可能性。

从2010年至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用户增多,使得“互联网+打拐”的方式,有了更新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微博打拐”,很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都在发布打拐防拐的相关资讯,打拐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

 “互联网+打拐” 聚合公众“微力量”

“互联网+打拐”,顾名思义,指的是利用互联网为平台,由网民自发组织进行的打拐行动。而互联网的便利和广泛传播性,一方面使打拐信息进行快速搜集、整合和传播,便利了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另一方面,网民在微信上举报打拐信息免除了向公安机关报案、笔录等程序,降低了公众的参与成本,提高了打拐行动的效率,让公众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可以说,“互联网+打拐”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创新了搜索信息的方式。就互联网打拐,记者采访了多年开展“打拐”的志愿者上官正义。他认为,在互联网上第一时间发布被拐儿童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扩大了信息传播面,有力促进了打拐行动的进行;另一方面,在微博和微信认证的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发布打拐防拐信息,吸引更多网友进行关注,是对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的一种震慑,减少作案得逞几率。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978件,与2012年审结1918件、2013年审结1313件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上官正义认为,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拐卖儿童案件发生后,被拐儿童信息、犯罪嫌疑人信息会很快传播上网。互联网开放式的信息平台,聚合了热心网友提供的信息,使打拐从国家层面的专项行动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事件,在网民参与度提高的基础上,增大了打拐防拐的力度。

“互联网+打拐” 热情之外需理性

手机用户数量增多,使得在手机端发布和转发求助信息更为便捷,热心网友在看到信息后,往往不加分辨,第一时间进行转发,如果是真实信息,自然增强了传播效果,但是如果遇到虚假信息,又会适得其反,也使互联网打拐受到质疑。对此,上官正义有自己的看法。面对这个问题,在互联网打拐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质疑,比如虚假信息的产生,比如对乞讨儿童“随手拍”,给乞讨儿童及其家长带来的舆论压力。面对虚假打拐信息,上官正义表示,“不是收到每一条信息都要转发。”公益机构、民间组织在收到求助信息后,都会进行核实和甄别,确定信息真实后,才会编发,最大程度避免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官正义给出了验证求助信息的简单方法:“拨打求助信息中的联系电话,如果对方是空号或者关机,求助信息真实度就有待考量。另外,可以用百度搜索联系电话,如果电话所属地和孩子被拐卖地点不同,那信息真实度也值得怀疑。”“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方法,只需验证一下。否则,虚假信息进行了二次传播,不仅不能助力打拐,还会挫伤热心网友参与的积极性。”上官正义说。 “希望更多的网友参与到打拐行动中。”上官正义表示,虽然在互联网打拐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问题和质疑,但是全民参与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打拐的力度,只要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网民正确参与到打拐中来,在热情之上,加上更多的理性,相信互联网+打拐,会越走越好。

“互联网+打拐”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让微力量不微

近年来,各地公安部门也对网民们的打拐热情予以积极回应。重庆、黑龙江等多省市公安厅纷纷开通官方打拐微博或微信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打拐行动”,随时播报打拐成果和动态。可以说,小小的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公安部门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来源地。而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在其微博上呼吁:“欢迎大家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在采访过程中,上官正义表示,希望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互联网+打拐”的行动中来。他的理由很简单:“一定要举报你所知道的,或是你怀疑的,购买儿童的情况……不要以为你现在没有孩子或是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不关你的事了。不要忘记你将来也会有孩子,你长大的孩子将来也会有孩子的……”

互联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打拐行动正将热心网友进行聚合,用互联网的理念,创造更多的寻亲奇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