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社会博览 > 正文

专家:日本现代化犹如历史剧 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2015-03-23 16:10:28 崔世广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特性之三:日本的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型现代化

如果从日本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始终是在政府的强有力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现代化。

日本在开放国门后,吸取下关战争和萨英战争的教训,很快走上了倒幕维新的道路。在开放国门后仅经过15年便实现了政权的变革,建立了明治新政府。应该说,这种政权的变革,是日本走上与中国、朝鲜等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因素。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日本建立了比较清廉、高效的官僚机构,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近代的迅速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日本近代始终存在着压制人民民主,向外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并将国民的视线转移到外部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的问题。对日本政府主导型现代化的这一消极方面,也是不能否认的。

战后,日本走上了与战前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政府主导型现代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战后初期,在吉田茂长期担任首相期间,日本确立了重经济、轻军事的保守主义发展路线,此后,这条路线被自民党继承了下来。对自民党政权来说,在坚持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上。由于从1955年到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期间,自民党一直占据政权宝座,从来没有实现过政权更迭,从而使日本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除了战后日本的基本发展路线,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制定经济和贸易政策,对企业活动的保护和指导,以及协调国内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等方面上。应该说,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经济高度发达、国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这样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特性之四:日本的现代化是在对外关系方面扭曲的现代化

在对外关系方面,战前日本和战后日本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也存在明显的共性。其共性就是:奉行实力主义原则,追随强者,与强者结盟,欺凌或轻视弱者。因此,从对外关系上看,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扭曲的现代化。

战前的日本,最初依据对实力的判断,走上了一条脱亚入欧的道路。而且,同样依据对实力的判断,与当时西方最强盛的国家——英国订立了日英同盟,并以日英同盟为后盾与俄国开战,由此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行列。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与法西斯德国结盟,依靠法西斯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近代日本虽然也出现过“协调外交”,但追随强者、与强者结盟以谋取最大利益,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的基调。

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看重实力对比、追随强者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以放弃部分主权为代价,来换取美国的保护与支持。当然,无用赘言,日本在对外关系上的这种追随强者、与强者为伍的一贯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追求和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特性之五: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

马克斯·韦伯把社会人的行为分为四个类型,即传统的行为、情感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目的合理的行为。韦伯认为,前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前两种类型,而现代化以来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后两种类型。所谓价值合理的行为,就是不考虑可预见的后果,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行动,执行诸如正义、尊严、美德等使命的行为。而所谓目的合理的行为,就是把某种预先设想作为结果,作为目的,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手段来追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为了功利目的而排斥价值合理的行为。按照马克斯·韦伯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从整体上来讲,日本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

这种目的合理的现代化性格决定着日本对待西方的态度。日本从开国到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兴起启蒙运动则花费了50多年时间。相比之下,我们不能不慨叹现实主义的态度在日本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日本在近代以来又是以“和魂洋才”的实用主义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即尽量把学习西方限定于技术领域,学习、模仿西方也只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日本的强盛和最终赶超西方。这种对待西方的态度,充分反映了日本现代化的目的合理性性格。另外,日本在战前迅速实现了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最后却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道路;在战后不惜以部分放弃主权、依靠美国来一心发展经济,从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也都与日本文化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传统,与目的合理性的现代化性格有很深的关系。(崔世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