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中国米:从基因到餐桌
2015-03-23 11:4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在荆门直属库里,至少有三种储粮方式。这里的保管主管官金林,从1993年开始就做的是储粮工作,他对本报记者感慨说,这么多年来,储粮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了。 以前,粮食来了,人工装卸;粮食存了,人工打药抗虫;测试粮温,拿着温度计测完80多个点,要3个多小时。如今,粮食来了,刷卡存入;粮食存了,浓度在95%以上的氮气打进去,一条虫也没有;测试粮温,电脑上操作,3分钟搞定。 以前,储存粮食就是个体力活;如今,农民们把粮食送进来,用的是一卡通,从车开进来,就需要刷卡,上地磅时也有实时监控,整个过程中,人工参与的部分极少。 以前,为了抗虫,需要人工去粮仓里打药;如今,这里有专门的氮气生产装置,只需要在夏天最热的季节将浓度为95%以上的氮气打进去,就能抗虫。 以前,为了测试粮食温度,在一个粮仓里,就需要拿温度计测试80多个点,耗时3个多小时;如今,只需要在电脑前选好,3分钟左右就能知道结果。 虽然早就习惯了粮仓里的工作,但官金林如今也习惯了每天有一个小时在电脑前,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4.自动化加工走上餐桌的米 两小时车程之外的仙桃,中粮米业也有几个壮观的粮仓。12个粗大的圆柱体,高45米,顶上加起来,比足球场还大。如果真建个球场,那就是在4万吨粮食上踢球。 这里的粮食倒不是为了存,是要直接加工上市的。 产米的地方就在十几公里外。地头上,当地农民邓又松指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告诉本报记者说,他一个人就种了320亩地。这个数字足以让大部分农民汗颜,但在高度机械化之下,土地流转之后,7个人就足够种好中粮在这里的2000亩地。 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说,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邓又松算得上是新型职业农民。用他的话说,自己现在是“开车种地”,不再是过去那种背着农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