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课堂。
家风,父母播撒在孩子心中的第一颗种子。
政协大会期间,新华社记者采访3位女性政协委员,倾听她们对父母的回忆,对家风的理解。
“敦煌女儿”樊锦诗: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年过七旬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委员,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却扎根敦煌,从事文物研究50余载。这份选择和坚守,与她的父亲有关。
樊锦诗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喜欢文化。樊锦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爱带她逛美术馆,看艺术展。她至今还记得当年看过的电影《出水芙蓉》,背过的《古文观止》。
樊锦诗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通过历史课本。她一看到,就着迷了,并开始积攒有关敦煌的画片。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厚,直到高考时她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系。
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莫高窟实习,单位有意留下她。“洞窟很震撼,但生活条件太差了,没有电灯,水又苦又咸,我真不想去那里。”樊锦诗说。父亲心疼她,就写了一封长信,请求校领导不要把她分配到甘肃。但后来她把信藏起来,毕业后还是去了敦煌。
父亲得知后,只说了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后来,樊锦诗每次回家探亲,父亲从来不问她敦煌有多苦,只嘱她要认真执著。
“其实那时候没想在敦煌干一辈子,结果5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我想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和父亲的那句话有很大关系。”她说。
樊锦诗记忆中的父亲,不善表达,都是言传身教。母亲文化不高,话也不多,对孩子很严格。“我们去看电影,一毛钱一张票,除此以外,一分钱都不多给我们。”她说。
作家迟子建:母爱如伞,阴晦给自己,晴朗给儿女
作家迟子建委员开始并不愿接受采访,但当得知主题是母亲,迟子建答应了,并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那年初春,一个雨雪交加的黄昏,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妈妈说,我就在你楼下,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挂断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迟子建后来写了篇文章《龙眼与伞》。她说,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迟子建说,妈妈结婚很早,所以,她们的关系,有时是母女,有时是姐妹。母亲是她的第一读者,有一次还挑出她文章里的失误之处。
迟子建说,妈妈喜欢接济别人。她家在大兴安岭,记得小时候,粮食还定量供给。哪个邻居有困难,妈妈都会借米、面给他们。“我家的咸菜都是一盆一盆往外送,结果才刚春天,家里就没咸菜吃了。”迟子建记得这样的细节。
迟子建说,她的外婆也是这样的人。在那个饥饿年代,只要家里有一点米,外婆就要接济邻居。有一次,家里只有一把米了,外婆就去地里收了好多烂菜,熬了一锅菜粥,分给邻居喝。
“这就是家风,淳朴、厚道。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们。”迟子建说。
“报人之后”李东东:尽职尽责 做就做好
政协大会开幕后的一天晚上,曾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的李东东委员,给母亲打电话,说很想念她。
91岁的母亲说,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她了,“不要惦念,好好开会,要尽好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
对于尽职尽责的理解,李东东最早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李东东的父母都任职于人民日报。父亲李庄担任领导职务,一生波澜壮阔大起大落。“我父亲在抗战烽火中离家投身革命,从此‘小家’让位给了国家。”李东东说。
她说起一段往事:父亲刚进北京城时为了恶补文化,与两位同事相约学习马列著作,每天至少读两小时。父亲在报社值夜班,一般凌晨5点下班,回到家再读两小时,睡觉时已是上午……
母亲虽不像父亲那样辉煌,但在李东东看来,她严谨认真,从容淡定,从不抱怨。
“她做事情要么不做、做就做好的要求,成为我做事追求完美的根源。”李东东说。
母亲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小时候,哪怕寒暑假,也不允许孩子纵情玩乐。母亲给孩子们买来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一句一句教儿女背唐诗宋词,还要挨天检查作业。
李东东认为,一个人能以较好的风度、得体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也得益于母亲的严格家教。她们姊妹从小就被要求,女孩子坐要怎么坐,站要怎么站,笑要怎么笑;吃饭时不能出声,包括吃面条不能吸溜;与人谈话时要诚恳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能打断对方讲话;无论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通话结束时都要后放下电话等。
李东东说,父母很注意不让他们滋长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从小时候起,母亲就注重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钉扣子、补衣服、缝棉被、织毛衣……
“直到今天,只要做,仍能做得像模像样。”她说。
父母进入晚年后,李东东曾两度离开北京工作。“为国尽忠和事亲尽孝,常常在我心中纠结。”李东东说,可父亲从来没有埋怨过她,父亲常对她说: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好好工作。
李东东说,家风无言,却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尊崇的做人做事基本原则。父母没有说教过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做了子女最好的教科书。(记者熊争艳、王茜、徐硙、于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