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目标的“中国式表达”
2015-03-08 17:36:13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琼 孙靖 |
分享到:
|
原标题:辛鸣: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将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在理论界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如何全面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访谈时谈到,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改的是一种紧迫感,也是一种责任,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应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将在“全面”上做大文章 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个字眼的变化,其实这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改变。辛鸣向记者谈到,在十六大的时候,我们是把全面小康作为一个目标提了出来,由于那时全面小康只是一个目标,而且是刚刚提了出来,所以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或者最大量的工作是建设。那个时候更多强调的是建设,我们要去干,多干、快干。他认为,建设作为一个强调的动词,应该是一种进行时。经过十年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取得成就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到十八大的时候,全面小康的进程已经过半了,剩下不到八年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来拉个倒计时的要求。从结果往回看,建设是从现在往目标看,建成是从结果往回看,到2020年要建成还不到八年时间了。建成是一个倒计时,更多强调我们对这个目标完成的客观要求。 辛鸣认为,从“建设”到“建成”这么一字之改,改的是一种紧迫感,改的是一种压力,改的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不论是“建设”也好、“建成”也罢,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两个词的变化上做过多的纠缠。其实,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在“全面”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罢,关键还在全面。我们要在“全面”上做文章,并且做大文章。 “小康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目标的“中国式表达” 针对“小康社会不过只是一个经济学指标”这一论述,辛鸣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准确,甚至还容易产生误导。他指出,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经济指标,甚至也不是个经济目标。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社会定位和社会目标。 为什么说是一种社会定位,辛鸣指出,小康社会是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和日本人谈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提出的。当时,小平同志他谈到,我们要从欠发达的国家走向中等发达国家的阶段,现在正好处于这么一个阶段。这么个阶段,国际上通用的是从欠发达到中等发达,我们中国社会也有个说法,叫小康。所以,当时我们是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阶段的中国定位提了出来,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中间从欠发达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社会目标,或者那个时候我们还曾经称为社会理想,现在再来看叫社会目标了。这是一种关于我们社会目标的中国式的表达,一个是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中国定位,一个是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国表达。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小康社会,它会更准确一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经济小康是我们小康社会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它绝对不能以偏概全。 |
相关阅读:
- [ 03-07]点赞“四个全面”之全面深化改革
- [ 03-07]国内|10位省委书记点赞四个全面 深化改革是脱胎换骨 国库不是想开就能开
- [ 03-07]网友点赞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是脱胎换骨
- [ 03-03]“全面深化改革”迎来关键年 中国迎来“重要政治周”
- [ 03-02]吕新华:去年全国政协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凝心聚力
- [ 02-28]击楫中流 迎难勇进
——两会时间看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