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举行礼让斑马线活动
2011年12月23日胶东在线爱心义工走上街头进行志愿服务
2011年陪空巢老人过年,在王友娟老人家中,17路论坛的女生陪老人包饺子。
胶东在线网2月28日讯(记者 侯嘉伟) 羊年伊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前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烟台市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会上受到表彰。金字招牌,爱在烟台难以离开,四连冠,为你骄傲!
早在2005年10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烟台市就与其他8个城市一起,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如今,时隔近10年,烟台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喜讯传来,全市上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沉浸在无比欢乐喜庆之中。回顾烟台创城,有艰辛,有汗水,有喜悦,也有收获,文明城市的创建已经成为烟台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获得,成绩更是来之不易,港城人民以责任为根本,勇于担当,集结全市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烟台创建文明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一直十分重视市民文明素质和文明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认为,对外开放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需要有文明市民、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化管理等软环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软环境建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1984年,烟台就在全市开展了整治城市卫生、整治机关作风、整顿社会秩序、倡导文明新风等城市文明建设活动。1993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决定》,短期目标是“治城、育人、树新风”,长期目标是“树立繁荣、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每年集中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开展“双文明月”活动,较好地解决了乱扔乱倒、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短斤缺两、街霸市霸、街头烧烤、露天卡拉OK等一些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创建,烟台市于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全国53个城市(城区)之一,并于2002年再次获得该项荣誉称号。
2003年8月,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对文明城市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基本标准。2003年年底,中央文明委拟定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决定于2004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评选出10个左右的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单项评选表彰,而是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张十分难得的城市名片。烟台已有好的基础,理应在争创工作中走在前列。为此,市委迅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研究,提出要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重大机遇,按照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一起抓、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思路,以推动对外开放和加快发展为中心,立足长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
2004年4月2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争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市深入推进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教兴烟、阳光政务、精神文明基础创建等6大工程。
2004年4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规模的争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并将实况进行了电视现场直播,把创城的意义目标、要求直接宣传到群众中,全市有近50万人收看了大会实况。在动员大会上,市委提出“烟台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依靠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市文明的不断提高。开展争创文明城市工作,就是在打造烟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至此,全市上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式启动。
在创城工作启动之前,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城市中开展了中国魅力城市评选。在整个参评阶段,烟台以“爱在烟台,难以离开”为主题,选定与烟台有深厚交往的外经贸部前副部长、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烟台籍影视演员范冰冰担任推荐人和形象大使,匠心独运地将“八仙过海”这一神话传说作为城市瑰宝推出,组成专门班子参加评选。经过四个多月的激烈角逐,烟台在参选的6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赢得最高荣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成为10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这也是烟台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获得的又一重要荣誉称号。这些称号的获得,有力地扩大提升了烟台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为烟台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春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到烟台考察,对烟台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烟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市委、市政府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对烟台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指明了烟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方向,也给烟台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更高标准。烟台市政府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工作计划,丰富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活动,强化了各级党政机关、执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关文明城市和市民素质的各项制度性建设,奠定了高起点创城的扎实基础。
2013年六一献爱烟台辅读学校
帮助乘客搬运行李
文明从我做起,烟台掀起“全民创城”热潮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04年烟台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0.89亿,比上年增长17.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增幅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居第一。改革开放带给烟台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社会各项事业也有很多新突破、新进步。创城正是对烟台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
烟台市创建文明城市有一个鲜明的理念,就是“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在烟台,把文明城市创建和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坚持虚功实做,好事实办、办好。
2003年到2005年,烟台加大旧居民区的改造力度,对49个社区进行了综合整治,使38万居民从中受益。注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修缮改造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少儿图书馆等群众文化设施,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市体育公园等高标准文化设施,完成了烟台山文物保护利用开发工程、滨海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工程等一批独具烟台魅力的文化景观,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管理,出台了包括城市卫生、网点建设、市场管理在内的20多个城市管理办法,建立了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市区保洁率达到100%,城市秩序不断优化。
从2002年开始,烟台就开展了“万人评机关”活动,组织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进行集中评议。2003年起,全市又广泛开展了以“面对面话环境,心连心促发展”为主题的与市民对话活动,根据群众的切实需要,市委、市政府每年还确定10到20件为民服务实事项目,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和为民服务实施项目的落实,使群众看到了城市发生的变化,使市民体验到了通过创城得到的实惠,从而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市民参与创城的积极性。
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中有着标本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年在全市开展的“爱心捐助”活动。这一活动起因于对生活困难群体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列入城乡低保范围的共有31400人,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家庭及因突发病灾致困的家庭。这些家庭在经济收入、权益维护、参与竞争等方面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面临着生产、生活等诸多困难。如何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坚持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特别是要深入开展“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困”等一些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的“关心社会、热心公益”的美好愿望,变成主动参与积极奉献的具体行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得到熏陶、教育和提高。
为此,市文明办、总工会、民政局、妇联和团委等部门的同志,到深圳、珠海学习考察先进经验,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爱心一日捐”为主要内容和载体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活动。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意见》,市委办、市府办先后印发了《“爱心一日捐”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搞好“爱心一日捐”活动的通知》。这三个文件对救助对象、救助途径以及“爱心一日捐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全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动员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逐步建立起集中活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社会捐助与结对帮扶相结合,资金救助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救助对象的确定上,主要救助困难学生、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职工、特困家庭以及因突发病灾导致困难的家庭和孤寡病残人员。
2002年6月21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办公大楼举行了“爱心一日捐”活动启动仪式,市五大班子领导带头参与,烟台警备区司令员、政委和预备役76师师长、政委等驻军首长,也都率领驻军领导机关带头捐款,市直党政群机关干部参与率达到了100%。社会各界群众对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纷纷踊跃参与。这次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为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筹集了资金,更使全市上下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
2002年9月12日,全市举行了“爱心一日捐”首批救助金发放仪式。截至2005年,全市共有183万人次参加捐款,募集爱心救助金2.4亿多元,累计救助困难家庭9.57万户次,困难学生5.26万人次。爱心捐助活动,无论对参与捐赠者,还是被救助者,都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都是一次成功的道德实践。对烟台市的做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这项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夯实了烟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2004年,全市创城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市上下迅速统一思想,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始全力投入到创城工作中。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行动,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被细化为119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了70多个重点部门和单位,市、区两级制定具体方案3400多个。政法公安部门对公共场所进行了集中整顿,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对城市环境进行了清查和整治,文化部门进一步完善了文化设施建设,新闻出版部门强化了出版物市场管理,卫生防疫部门对公共卫生进行了集中检查,交通部门加大了对运输行业的治理力度,新闻媒体积极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人大、政协通过视察积极配合,支持、监督创城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创城氛围。
另一方面,烟台的百姓也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姿态,积极投入创城工作中。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城各项活动,全力维护烟台的声誉和形象。全市50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干部、青年志愿者共10万余人走上街头,义务集中清理卫生;全市城乡共有6478支“巾帼文明队”开展了“文明从我做起,为烟台增添魅力”活动……2005年,在文明城市测评中,国家测评组在烟台发放了3000份问卷调查,市民群众对城市的满意度达到95%。
圆女孩小小心愿活动中,爱心市民张女士为贫困女孩带来了学习用品
2013年中秋节,福山义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们送上月饼
2005年烟台荣膺首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2005年5月28日至29日,烟台在山东省创建文明城市测评小组组织的测评中顺利通过,成功入围38个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之后,中央文明办将38个候选城市名单送中央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征求意见,进行资格审核,其中有5个城市被一票否决,烟台进入最终候选城市名单。
8月初,中央文明办组织测评小组对烟台进行了暗访、入户调查、材料审核、听取汇报和整体观察等一系列测评。9月5日,中央文明办在媒体上对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进行了公示。2005年10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云山,国务委员、中央文明委副主任陈至立出席会议。
表彰大会上,全国共有9个城市(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烟台作为一个地级市从全国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名列其中。
荣膺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桂冠,是烟台自身实力的充分体现,这大大激发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也在全市营造了一种团结奉献、友爱互助、平等和谐、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创城成果极大地激励、鼓舞着全市人民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烟台市广大干部群众慷慨解囊、踊跃捐献,企业推迟正常订单,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资,群众团体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奔赴救灾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190多万人次、12000多个单位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累计捐款3.58亿元,捐物折款2279万元,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烟台人民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展示了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
在2005年烟台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以后的近10年时间里,烟台市进一步巩固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实现文明城市建设科学化、制度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2008年和2011年,烟台市又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三连冠”地级市之一。
烟台的文明城市创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烟台改革开放全景图中的一个片段,它也为烟台对外开放30年的历史做了一段注释。烟台对外开放30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30年。这段历史由千百万热爱烟台、建设烟台的“烟台人”共同创造,成绩和荣誉属于广大的烟台市民。
2013爱心无限携手希望办走进海港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