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成为常态 二百万人返乡创业

2015-03-01 15:59:47 韩秉志 常 理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2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稳步增加。不过,农民工总量、外出人数和工资收入的增幅出现“三下降”,就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常态。

全国农民工总量2.74亿人

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4亿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同比增幅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同比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

“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农民工总量增长,增速下降,分布有新的变化。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可以说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杨志明指出,农民工新增人数从2010年达到1245万人以后即逐年下降。

此外,从就业区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从行业分布看,农民工所占比重建筑业81.8%、制造业73.6%、餐饮服务业67.4%,一般服务业中农民工比重在上升。杨志明表示,经济增速放缓给农民工就业总量增长带来压力,就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常态。

“农民工就业正在从总量大为主向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就业矛盾转变,这‘两难’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普工招工难反映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技工招工难反映是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人才的短缺性。”杨志明说。

工资收入增长放缓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长9.8%。农民工工资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也呈现出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从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农民工收入增幅为何不升反降?

“多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进入‘十二五’以后的前两年,仍然达到20%左右的增长,进入中后期以后逐渐下降,2013年增长13.9%,2014年增长9.8%。”杨志明表示,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已由以往的大幅增长向稳步增长迈进。

人社部统计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只占5%,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从劳动力市场看,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

以技能促进就业

“新常态下,农民工已经进入以技能促进就业的阶段。不掌握技能,农民工往往是城市的过客;掌握了技能,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全盘激活。”杨志明说。

杨志明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呼唤农民工技能提升。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农民工适应新常态、实现稳定就业的当务之急。

“到2020年,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由政府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全国平均下来,人均补贴800元,能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以此在总体上缓解因缺少技能而产生的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杨志明说。2014年,我国政府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

此外,我国将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实减税降费等扶持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根据中国家服业协会统计,全国家庭服务业的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到了2000万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业等新业态吸纳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网店、快递等业务吸纳上百万名农民工就业。

“目前,农民工就业出现了一个新情况,经过进城打工的磨炼,有点技术、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渠道、有点办厂能力、对农村有点感情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现在全国已达200万人左右。”杨志明说。(经济日报记者韩秉志 常 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