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春节返乡者眼中的农村:“繁荣”或“凋敝”?

2015-02-26 12:49:42 程士华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春节返乡者眼中的农村:“繁荣”抑或“凋敝”?

春节返乡,还没到家,就感受到了老家农村的变化:以往路边的柴草堆、粪堆一个看不到了,路两旁栽上了白玉兰、冬青树,临路房屋一律刷上了白色涂料,映入眼中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让我对如此大的变化突然有点都感到了突然,不过这突然来的却让我这个返乡者倍感心中舒坦。

比村容变化更大的,是人的变化。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如今基本都购置了家庭汽车,不管是外出务工的,还是在家经商或者规模种植的,一个个显得意气风发、满面红光。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虽然到老家多达一千多公里,也要开车回来过年,其中不乏价值四五十万的好车。

即使混得一般的、没有经商头脑的,可以在距离村南一公里左右的铅厂工业园区上班,不需要跑到江浙广东发达地区,在家门口上班就可以拿到一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很是普遍常见。这对那些家里有小孩老人无法外出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而言,明显是比外出务工、抛妻离子更好的选择。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对应,随之水涨船高的是,年轻人结婚置办彩礼,没有10多万现金很难顺利办下来,这笔资金还不包括在村里建自住房、在城里买商品房的前期硬件准备。

随着返家时间的增加,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浮出,经济变化令人欣喜,环境污染同样触目惊心。

在我家房屋后面一百多米的地方,有一条说不上名字的小河流经过。记得小时候,这条小何流鱼多水清,每年夏天旺水季,一群小伙伴下水捕鱼或钓鱼,或者挖黄鳝、捉泥鳅,留下了无数的美好回忆。如今,由于来自小河上游的污水排放,这条小河变成了异味熏人、鱼虾死绝的臭水沟,白色的污水漂浮着一团团油腻物,夏日更是蚊虫滋生,令人不堪忍受。

很多村民抱怨说,如今这污水浇地抗旱庄稼死,赤脚下水马上就起一片红疹子。这条长达10多公里的小河最终流入沙颍河—淮河最大直流。想想如果一条条毛细血管都是如此的话,那么淮河治污问题难于上青天。

如果说河水污染尚可以苟且忍受,血铅中毒问题则来得让村民们猝不及防。在最近过去的几年内,血铅中毒问题屡次引爆全国舆论热点,但是在这个皖豫交界的边陲一隅,这个话题早已经稀松平常得让人觉得麻木,更让人觉得心酸。

在村里乡亲们的表述话语里,他们称“血铅中毒”为“铅高”,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去“挂吊水、排铅毒”。他们对“铅高”的症状很熟悉,呕吐恶心、浑身乏力、干不了活等,一旦觉得身体不适,十有八九是因为“铅高”,有条件的会进行检测后确诊血铅含量再决定是否“排铅毒”,没条件的就直接跑到不知名的私人诊所,直接挂几瓶吊水给身体“排铅毒”。

记者咨询医生了解到,简单直接的挂吊水降低人体血铅含量,固然可以缓解血铅中毒症状,但是这种强制用药排出体内过量血铅的方式,同时也会将身体内的其他重金属一起排出来,这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排铅毒过后,身体无法自动恢复痊愈到之前的健康状态,而且每排一次,伤害就加重一次,原本健康的人体,会因为排铅毒逐渐虚弱到无法再从事体力劳动的程度。

如此严重的身体伤害,在村民的观念中仅仅停留在“干不了重活”的认识上。虽然这是明显的因为铅厂工作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职业病,但由于村民相对铅厂企业的资源强势,得不到任何赔偿。一些因为多次排铅导致身体虚弱到无法继续工作的村民,抱着自认倒霉的心态,离开铅厂,然后再由新一批的劳动力马上补偿到空缺的岗位上。如此循环往复,旧人离开,新人补充。村民们除了抱怨,不知道该如何维权,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渠道维权。

村民习惯把工业园区内的涉铅企业统称为铅厂,其实园区内的涉铅企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铅冶炼企业,另一类是使用铅作为主要原料的蓄电池生产企业。铅冶炼企业从之前的10多年前的土法炼铅,已经升级到现在的国内最先进的铅冶炼工艺,同时蓄电池企业去年也普遍升级工艺,车间环境有所改善,工厂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两三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不过,由于园区涉铅企业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很多,仍有一些工人出现血铅超标问题。

除了污染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同样发人深省。记者闲暇之余走进儿时就读的小学,发现同样也是今非昔比。记者在这里上学的时候,这个小学校园连大门都没有,在教室内,用碎砖头垒砌成两个支撑柱,架上一条木板,就是一排十来个学生的共用课桌。如今,这个小学的大铁门锃亮,红油漆刷写的“魏窑小学”格外醒目。但是,与升级的硬件相比,学生师资却反比下滑,当初我们一班五六十人,现在全校只十多名学生,其中四个是脑子不灵光的。

很多人看到这种状况,认为这是农村的凋敝,但是我却认为,这更是农民的生机希望,因为大多数家庭,但凡经济条件稍好的,大部分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了,和城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类似农村小学的变化,如同当前的农村一样,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我们儿时生活过的农村,这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土,这里存在着环保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冲突,怀旧者会在这里看到凋敝的衰象,慎思者会在这里看到希望的生机。(记者程士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