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支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2015-02-25 10:02: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面对宏观调控新常态 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所面对的宏观效益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资源配置谁决定最为有效:政府还是市场?回答是市场最有效。第二,经济增长谁推动质量最高:政府还是市场?回答是市场最高。这两方面都要求我们要解决好市场决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成为我国现阶段资源配置方式的新常态。市场配置资源是否有效,前提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难免在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仅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而且市场推动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水分的高质量的增长。宏观调控的新常态,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由宏观调控政策推动转向由市场推动,宏观调控的对象只能限于影响经济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和利率总水平。过去我们试图通过调控市场来贯彻国家宏观意图,特别是相机并随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形成了“政策经济”,使宏观调控手段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变成由货币供给量来推动,这必然产生大量过剩的产能和资产泡沫,形成有水分的增长。而且一旦实行紧缩性政策,又会导致经济迅速萎缩,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在这种“政策经济”中,经济的快与慢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倾向。改变这种宏观调控状态的路径就是设定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即通货膨胀的下限,经济增长率的下限即失业率的上限,以及十八大所确定的人均收入十年倍增的计划指标。在此合理区间内时,政府不要随意出手调控经济;在达到区间的下限或上限时,再实施刺激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确有需要,可采取定向的微刺激。这种宏观调控新常态的意义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不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给市场的自主作用留出更大的空间,真正实现由“政策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的转变。当然,在此区间内不排斥必要的微调节,这主要看实际增长率同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比如,当前的增长率非常接近下限,就有必要适时采取微刺激,以免到了下限时再进行强调节。 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 我国在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供给推动力非常强劲,投资拉动就是动员较为宽裕的供给要素推动经济增长。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供给推动力明显衰退,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动力来替换。新的动力就是需求拉动,这是发展动力的新常态。 需求拉动的动力是多元的,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近几年由于世界市场不景气,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借助开放来获取国际推动力,尤其是国际资源。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外需难以拉动足够规模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长期以来都是投资需求的拉动力最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在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需要突出消费需求的拉动力。但是至今,消费拉动力的增强还没有到位。 让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常态,关键是要把拉动消费需求的着力点放在民生改善上。与低收入阶段相比,中等收入阶段国民对改善民生的需求更为强烈,这类需求被拉动起来成为常态,不仅强劲,而且持久。 突出消费拉动,并不排斥投资拉动,更不是替代投资拉动。两者存在协调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在一定阶段,为达到一定的速度,消费上不去,投资可以补上;二是配合关系,消费还是需要投资来配合。新常态下,改善民生仍需投资拉动:以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以投资拉动的增长来增加居民收入,以投资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投资来改善生态环境。 (洪银兴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
相关阅读:
- [ 02-25]厦蓉高速9车连环相撞 一对夫妇遇难9岁女儿幸存
- [ 02-25]厦蓉高速9车连环相撞堵返城车流 致2死2伤
- [ 02-25]九车连撞堵返城车流 事发厦蓉高速龙岩段致2死2伤
- [ 02-25]国内|铁路迎春运返程客流最高峰 京港澳高速拥堵达10公里 服务区车满为患
- [ 02-25]福州高速路迎春节返程高峰 昨小事故60起|节日采血较少 福州急需A型O型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