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要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2015-02-10 09:18:05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浇花浇根,教人教心。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青年的灵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怎么才能上得解渴又实用?又如何才能发出时代“强音”,实现有效引领?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思想引领” 在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看来,思政课上得好不好,是一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大学从来就是以育人为核心的。人育得怎么样?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带着什么样的价值观离开校园。今天的大学担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培养出的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思想引领。世界上没有比塑造人的灵魂更崇高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军认为,成功的教育不是用各种信息和理论填充头脑,而是要致力于价值本身,“要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多为学生出‘选择题’,少替学生做‘判断题’。在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明确‘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曲建武并不讳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的全球流动,信息多元、海量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提出挑战。二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两种政治制度的斗争愈发激烈,如何讲清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给思政理论研究提出挑战。三是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期,必然有大量的社会矛盾凸显出来,这也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让思政课魅力倍增 思政课怎么上,才能活起来?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曲建武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知行、启明等书院里,思政教育与“三个课堂”的高度融合,体现了合力育人的力量,也让思政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第一课堂是知识的课堂,构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课堂是实践的课堂,科技实践与社会实践同步增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第三课堂是文化的课堂,以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和场馆以及国际化的交流为载体,打造国际文化的社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张军介绍,该校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融入“三个课堂”之中,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是增强其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认为,新形势下,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也能让思政课魅力倍增。“我们通过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等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契机,传播主流价值,培养爱国情感;积极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项目,制作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动漫、微视频等网络应用和优秀文化作品,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还积极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等组建网络评论队伍,开辟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
相关阅读:
- [ 02-09]高校思政课有高原更要高峰
- [ 02-08]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袁银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阵地意识、问题意识
- [ 02-07]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
- [ 02-07]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永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
- [ 02-06]让大学思政课堂亮起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