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清华大学教授谈古村落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2015-01-30 06:57:14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活起来

不做摇钱树,要留传家宝

风物依旧人开怀

山雨甫过,肇兴河水急了起来。对歌的声音从寨子里飘散出来,伴着流水淙淙,若有似无。

肇兴侗寨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民族自治州。得益于民族村寨保护政策,这里的古建筑群和民族文化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下来。

“全州共有27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在全国前三批2555个传统村落中占10.8%。”黔东南州住建局局长吴春说。然而,骄人的数字掩不住背后不乏尴尬的现实: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落景观保存相对完整是基于当地的欠发达,大多村寨处于自然保护状态。

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有的老建筑被废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面临衰落和断裂之虞。

“针对这种局面,贵州选取部分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探索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贵州省住建厅副厅长杨跃光表示。

2014年1月,肇兴侗寨作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开始售票迎客。“没想到唱大歌还能赚钱。”64岁的陆海英是村里的老歌师,如今有了新任务——将原本用于娱乐的侗歌、侗戏搬上舞台,展示给游客。

“自家织的布,染料用的是山上的植物,纯天然,很受欢迎。5丈就可以换500块钱。”陆勤美一家就是肇兴开发的受益者,日子不是宽裕了一点半点。

如今,寨子里像陆勤美这样开店的群众有100多户,主要从事旅馆、土特产、饭店经营,以及歌舞表演等。肇兴景区管委会主任石斐介绍,2014年以来,游客接待量已达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6000万元。

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也因为有了收益,而有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

福建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苏友佺认为:“通过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村民对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促进村落保护。”

和肇兴一样,査济从事旅游经营的村民达到千余人,带动了当地40%的农户就业。査从俭坦言:“靠旅游增加的收入,与老房子的维修费相比,仍然杯水车薪。”

目前,很多地方修复一幢老宅子平均耗资百万元左右,一年的日常维护费用也要几万元。重压之下,古村如何展新姿?

“婺源鼓励投资商以租赁的形式保护古建筑,在租赁期内投资商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负责修缮、维护。古建筑业主从中既可得到租金,又省去了高额的维护费用。”婺源县网宣办主任郑清源说。

如今在婺源,一些旅游业主集中承租了大量古建筑,对它们实施修缮维护,作为旅游产业来经营,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婺源花园村“九思堂”,梁木腐朽,门窗油漆脱落,尽显沧桑。2009年,屋主江文昌另建起新房,全家搬迁。2010年下半年,婺源尚逸轩度假公司总经理吴志轩和两个伙伴与江文昌签订了租期40年的协议,对九思堂进行修缮。

修旧如旧,融入文化元素,大到家具,小到地图、钥匙扣,都体现出婺源和徽商文化特色。九思堂徽商文化度假古宅一开张,就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为了做到对古村落资源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有效保护,婺源鼓励‘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村集体和村民在开发中增加收入,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周遐光说。

活得好

古建是躯干,文化是灵魂

活态传承乡愁在

毗邻昭陵博物馆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始建于北宋时期,主打“关中风情牌”。2007年,袁家村“荟萃”本村和附近村庄存留的“老传统”,成为关中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永泰和”布坊、“五福堂”面坊、“德瑞恒”油坊……一条长约千米的青石街上,各种手工作坊令人目不暇接。

“活着的关中文化”是袁家村的主打特色,而这里最独特、也最吸引人的是“体验”:在布坊,你可以亲自动手,尝试一下纺线、织布的乐趣;在辣子坊,可以自己烧一勺热油亲手做一碗油泼辣子,夹一个袖珍的饼子,一口吃掉;在油坊,可以看到菜籽油从油坨中被挤出……

“我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文化体验,而不是冰冷的仿制建筑。这里都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让关中手艺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村委会主任郭俊武说,袁家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将关中民俗文化从散落的各处归集到一起,使濒危民俗得以保存和流传。

作为乡村社会的生活空间,传统村落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囿于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不仅要保护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福建省福安市有一个廉村,行走在寓意“方正刚直”的青石古道上,不时能看到各种古老牌匾、对联、照墙等历史遗物,整个村庄散发着浓郁的廉政历史文化气息。

“唐肃宗为嘉许薛令之廉洁清正,而敕封他的故乡为‘廉村’、水为‘廉溪’、山为‘廉岭’。”村里的“义务讲解员”、老支书陈木成如数家珍。

陈木成说,他们带游客游览,会详细地解说历史和文化,这些祠堂、老屋不仅是文物,更是历史课本。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物质形态的古建筑,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古建筑是古村的躯干,非物质文化才是古村的灵魂。从文化的内在价值着手,可以听见文化的声音。”福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增华介绍,每年有3万多党员干部在廉村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廉村前不久入选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后来参观的人会更多。

“附丽在古村落上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化的庞大载体,也是许多从福建走出去的华侨华人、闽籍台湾同胞的原乡。”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王胜熙认为,古村落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

究竟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在安徽泾县文广新局局长朱代胜看来,村民才是古村落的精魂所在。査济的保护,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留住原住民,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如何留?査济的办法是强化保障,带动群众致富。“帮助村民缴纳合作医疗参保费,给予居民房屋翻漏定补和维护的差额奖补。”査从俭说,县有关部门还对村民开展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

“如果村民都不知道自己身边文化的价值,不认同、不热爱,谁还会真心去保护呢?”在千年古村福建屏南漈头村,今年67岁的张书岩说。

张书岩是地地道道的漈头人,退休前任屏南县旅游局局长。为了抢救村里的古文物,唤起人们的记忆,老张退休后在村里租借了11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筹建起一座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耕读文化博物馆”。

茶壶、油灯、榨油坊、斗笠、蓑衣、年糕印模、种子竹筒……农耕时代所有的生产生活用具,在博物馆内几乎都能找到。

这些都是老张挨家挨户收集来的,有些年头已经很久了,可以追溯到明清。“很多年轻人对老祖宗的这些物件基本没有印象。说实在的,馆里展示的这些物品,绝大部分并不珍贵,但都是村里的生活点滴。许多东西要是再晚几年去收,就见不到了。”

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是想为自己和后代留住乡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唤醒村民的保护意识,让大家都能自觉地参与保护。”老张说。

记得住乡愁,道出了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

目前,全国多数地区的古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往往缺乏村落的视角、村民的视角,忽视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费尽心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不只是给旁观者、过客准备的,更应是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准备的。

多位受访者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政府与专家层面上,更应是村民的自觉行动;不是违背社会发展单纯“复古式”的保护,而是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的保护。

“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群众的力量。宁德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闽东文化大观园》栏目,专门聚焦本土古村落,就是为了让村民认识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姗娜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变政府‘主导保护’为全社会‘共同保护’,让老百姓从‘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

(本期统筹:本报记者余清楚;参与采写:本报记者龚仕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