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清华大学教授谈古村落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2015-01-30 06:57:14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题记

积淀着几千年文化氤氲,传统村落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曾引以为豪的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南方古村镇发展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梁洪生,用25年时间跑遍江西所有市县,不无痛惜地说:“南昌的安义古村落群,是江西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样一个发现得比较早、原本应该保护较好的点,却因为经费不足,村里很多木屋已经腐烂。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可能很快就会消失。”

传统村落保护,难在哪儿?难在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难在你必须与时间赛跑,进行抢救性保护。然而,你还没钱。

“缺钱!没有钱,很多古建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倒下去。许多古村落、古建筑,也许你去年去还在,今年去就没了。”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如此回答。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为过去开发少、发展慢,所以存留的古村落较多,但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没钱。

国家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给予300万元的补助。但这笔钱在一栋房屋动辄上百万元的维修费面前,远远不够。

更让人担心的是,缺乏资金引发“建设性破坏”。“本来是明清的砖,结果一换就没了。有些房子木柱被白蚁蛀了,老百姓没钱买木头,只能弄个水泥柱。”一位经常调研古村落的住建系统人士颇为痛心。

“第一任务是抢救,刻不容缓。”江西省住建厅副厅长曾绍平呼吁。一些受访的专家、干部群众建议,对于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古构筑,要整合资源,以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

如何整合?如何跑赢时间?如何做更多的事?

活下去

村里做减法,村外做加法

素颜古韵原生态

山野阡陌间,炊烟缕缕,茶香袅袅。粉墙、黛瓦、马头墙,一幢幢徽派农家院落,与绿树清溪点缀辉映。“梦里老家”婺源,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

“婺源,村村如画,步步是景。”土生土长的江西婺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炬星颇有文化自信,“全县境内现存古建筑4000余栋,是名副其实的明清古建筑群博物馆。”

古建家底雄厚,保护不能滞后,婺源致力于以原生态的方式保持原住民的生活。

“要古意盎然,科学规划、注重保护传承是关键,我们把全县300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徽派建筑大观园’来建设和管理。”婺源县委书记周遐光说。

——对明清徽派古建筑,修旧如旧;

——对新建房舍,“改徽改古”,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

——对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因地制宜地规划自建新区,以满足村民改善住房的需求。

为此,婺源县2013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

规划部门组织建筑设计专家,按照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出几种方案供村民选择。

“老百姓如果想建新房,必须按照设计图来盖。”婺源县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汪季伟说,“新房从外面看起来与当地文化相符,只是在内部对卫生间等设施加以现代化改造,以保证徽派建筑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和历史风格、文化特色的延续。”

同样是为了保持原貌,离婺源不远的安徽泾县查济古村,采取的则是将传统村落与商业开发分开规划的方式。

入村处,两排崭新的徽派小楼夹道而立。石板街两边的楼房多为商店、饭店和客栈。沿溪而上,直到看见一处石板桥,才是査济老村所在。溪水两边,是伫立了数百年的传统民居。

尹建生是泾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査济是他最爱拍照的地方。在他眼里,査济这些年没有因为发展旅游“改变自我”。

旅游配套都在村外,入村基本没有商业。査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査从俭说,査济有明代建筑80余处、清代建筑109处,不任意搭建,不随意翻新,破落的地方原样修复。“保留原生态,是我们査济人最大的愿望。”

对参观者而言,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化一点。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査济“古村只做减法,村外可做加法”,在村外划定范围,设立新区,建设与古村落相协调的新房,既解决群众需求,也满足旅游配套。

随着社会发展,古村落的人居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不可缺少。“切忌大拆大建和盲目整治,应充分利用古村落原有地形、建筑风貌,营造古村落风情,彰显农村田园风光。”梁洪生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