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2015新常态期待什么

2015-01-29 20:10:43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王琼 李艳  
分享到:

1.经济增速如何预期

每年地方两会,对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都成为首要关注的热点。据统计,在已经召开地方两会的省市中,除了西藏设定的GDP增长目标同去年持平外,河北、重庆、宁夏、浙江、新疆、北京等多地皆下调了经济增速目标。

2015新常态期待什么

2015年经济形势如何?是像前两年一样,继续缓慢下行?还是大幅滑落,打破过去三年形成的“温和调整”模式?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王小广表示,从实体经济看,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大。首先,从中期趋势来看,受“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增长的调整远未到位,还会继续惯性下滑。其次,从影响因素看,投资与房地产的调整是导致2014年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因素,2015年的压力会更大。

“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房地产进入周期性和阶段性调整,现在调整才刚刚开始,今明两年房地产调整力度还可能加大。另一方面,资金成本过高,在需求相对不足、物价增长放慢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将明显降低盈利能力,从而抑制投资需求增长。”王小广说,因此,2015年投资增长将继续放慢,预计增长12%-13%。但是,受最近两年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的积极影响,2015年的消费增长仍将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将继续在10%以上,这将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的支撑。

“目前,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刘世锦认为,这取决于三只“靴子”的落地。三只“靴子”分别指基础设施投资、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口增速这两只“靴子”已经落地,而第三只“靴子”——房地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只‘靴子’落地后,我国中高速增长的‘底’或均衡点才可基本探明。”

“2015年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仍会较大,但调整仍然是温和的,预计GDP增长7%左右。”王小广说,我们赞同将2015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左右。理由有:一是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未来6年年均增速为6.5%,就能实际上述目标,而且7%左右的目标也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二是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就业增长形成很强的支撑作用,目前7%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量比10年前10%以上的经济增长还多;三是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调整相比,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仍然是缓慢的或温和的。从近几年的实际看,社会对此的承受力在增强,市场主体都在做很好的适应,逐步认可了倒逼机制对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四是将经济增长目标适度下调,可以适度减轻稳增长压力,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刘世锦说,速度指标优先,先定速度再定其他指标的做法应当改变。速度指标应当成为因变量,以质量指标倒推增长速度。只有适应提高发展质量要求的才是合适的、好的速度。风险加大是当前速度过快的主要制约因素,当然过低也不利于发展质量。因此,不仅决策者,而且社会公众、投资者都需要转变观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其实质则是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2.新常态有新动力:以质取胜

2014年,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与此同时,我国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分别快于第二产业的7.3%和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

“新常态最核心的特征是增长动力的新旧接续。”李伟指出,新的发展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的增长向创新驱动的增长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平稳接续。”李伟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