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 今年房价是否继续下跌 整体告别“单边上涨”,一季度一、二线城市或企稳 纵观2014年,楼市调整幅度之大远超年初市场预期。去年1月,楼市还处于高烧状态;3月华东地区打响了降价第一枪;7月全国楼市进入房价环比下降通道;9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均已低于去年同期;12月,杭州、宁波、海口、温州、金华五城市房价已低于2010年价格,市场调整之深可见一斑。 “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首次出现了非政策因素导致的市场下行,本轮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也基本宣告了房地产过去黄金十年的结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去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明显,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也成为去年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的重要原因。随着住房投资投机全面退潮,商品住宅供应首现过剩。城市间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回落幅度最大,土地市场整体下行,区域差异愈加显著。 张大伟认为,由于2013年楼市暴涨透支了需求购买力,而近些年来部分城市房地产过度开发又导致供应量持续增长,这就导致楼市整体告别绝对短缺,不再可能重现过去十几年“供不应求、单边上涨”的高增长局面。“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有望回归理性。预计2015年,大部分房企的经营策略将依然以平稳去库存为主,价格调整到今年一季度才有望出现明显企稳。” “进入2015年,房地产市场将延续当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预期将继续好转。”张旭认为,随着市场成交量的继续攀升,新房价格优惠的力度将明显减弱,而二手房业主降价的动力也将不足,预计2015年一季度价格下降城市数量有望继续减少,部分率先好转城市价格甚至出现回升。 市场乐观情绪与年初火爆的一线土地市场有关。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1月上旬,一线城市成交土地合计14宗,楼面价及溢价率均创2014年来的新高,延续了去年11月以来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急速升温的趋势。其中5宗住宅用地成交的楼面价达到了17353元/平方米,已接近市场在售楼盘价格,这也强化了一线楼市已筑底企稳的市场预期。 不过,与市场积极派相比,也有不少研究机构认为楼市调整持续的时间将超预期,或将持续全年。社科院发布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4—2015)》预测,由于库存规模较大,市场预期难以较大改观,今年我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下滑,三、四线城市房价将稳中有降,但房价以软着陆为主,不会出现整体崩盘,一线城市住房市场预计2015年下半年复苏。 三问 未来楼市调控何去何从 市场政府各归其位,行政调控手段尽可能淡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楼市格局将建立在直接干预楼市的行政调控手段逐步退出市场的基础上。除一线城市及三亚外,全国楼市近10年来首次出现依靠市场自行调节的局面。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曾明确表示,除了几个特大城市,由于人口规模控制问题没有放开之外,大多数城市已经把几年前推出的限购措施进行了调整。取消限购、限贷等楼市去除行政化的政策并非救市,而是借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较浓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剔除。 “未来中国住房政策的取向应是通过弱化行政管控,使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深化市场改革,最大限度地改善居民实际住房条件。楼市政策目标将是建立自住为主、适度投资、市场调节、政府监控的市场架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认为,行政管控过多扭曲了市场信号,造成开发商和购房者对房价的非理性预期,助长了市场短期波动,降低了市场供给效率。 实际上,从去年以来,政府就已经将主要精力从对住房市场的直接调控干预上转向了完善制度与监管等三大方面: 一是包括住房保障体系、产权登记制度在内的住房制度建设; 二是加快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 三是加快完善住房金融体系,特别是政策性住房金融服务,以最大限度支持政策性住房建设及普通职工的住房消费需求。 “未来地方政府将会从越位到退位,从错位到归位,从缺位到补位,立足于市场规律办事。以前的人为造城行为将大大减少或不复存在。”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蔡书凯分析,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会进一步淡化。 蔡书凯表示,如要让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管理本位,需要一些外部的辅助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房地产税、转移支付等,保持地方政府财力的可持续性。记者陆娅楠 |
相关阅读:
- [ 01-16]78亿!世纪金源集团领跑2014大福州楼市
- [ 01-16]各地政府可回购商品房作公租房 利好楼市去库存
- [ 01-16]媒体解析:2015年福州楼市“新常态”
——宏观政策宽松稳定,住宅市场先稳后升,商办市场持续高压 - [ 01-16]今起厦门楼市全面取消限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