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 中国担当感动世界
2014-12-20 17:24:4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琼 陈瑜辉 |
分享到:
|
【年终专稿】 回顾2014年,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埃博拉疫情的突然暴发和流行。 201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地区持续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已经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定埃博拉病毒本身复杂程度为最高的四级,而且面临变异可能。相比之下,公众熟知的艾滋病为二级,SARS为三级。而启动“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近年历史上也只有三次。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三个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方面取得了进展,埃博拉疫情得到了遏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被消灭,疫情的地域传播的风险依然很大。据世卫组织数据,截至目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刚果(金)、西班牙和美国等国,报告的埃博拉确诊、疑似病例约1.8万例,其中死亡6583例。 回顾这一年来在世卫组织主导下,全球对埃博拉疫情的抗击,有如下几点可圈可点: 第一,应对突发疫情的全球多边、双边合作逐渐加强。其中,尤其以围绕世界卫生组织的主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之间的合作,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众多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更令人瞩目。旨在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外疫情防控的“埃博拉危机控制中心”已经决定设立,目标是在6至9个月内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响国家的传播,并预防这一病毒在国际上传播。这充分体现出各国团结一致面对人类共同灾害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二,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短时间内不易得到彻底改观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尽快改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和总体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称,埃博拉疫情导致有关国家本已稀缺的医疗服务更加供不应求、捉襟见肘,长此下去必定会酿成大患,危机到来时更加危险。毕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在凶猛的病毒面前,面临同样被感染的危险。 第三,国际社会对病毒蔓延的反应,还需进一步成熟。曾在2003年SARS暴发期间在中国任职的瑞士外交官阿兰说,当年他把孩子们及时送回了瑞士读书。有个瑞士学校的学生家长竟提出,不应让“刚从疫区回来”的孩子上学。十几年过去,今天人们的反应不会那样不理智了。但是,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仍然有部分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和航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公开呼吁,航空公司和船运公司不要取消去往疫区的航班和航程。 第四,针对这一疫情,国际社会,特别是有关发达国家,应该认真反思,争取未来在人、财、物等多方面投入更多、采取更具有远见的预防措施。例如,埃博拉疫苗的研究并非因此次疫情肆虐而开始。事实上,自1976年埃博拉在扎伊尔〔今刚果(金)〕首次暴发以来,有关国家即着手研制疫苗。只不过由于病毒的威胁时断时续,导致大家对其危害认识不足,对疫苗的“攻关”也一直没能坚持下来,以至于到现在还未能用于临床。 |
相关阅读:
- [ 12-19]欧洲药品管理局:试验性埃博拉药物仍处早期研发阶段
- [ 12-18]俄军医在几内亚建野战医院 协助对抗埃博拉疫情
- [ 12-18]2014国际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一种病毒引发的危机
- [ 12-18]世卫组织:埃博拉已致6915人死亡 感染者近2万
- [ 12-18]埃博拉重灾区国家50万人面临饥饿 朝鲜防埃博拉扩散
- [ 12-18]朝未邀外国政府代表赴朝悼念 称为防埃博拉扩散
- [ 12-18]粮食署报告:埃博拉重灾区国家50万人面临饥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