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两藏、两机、一聚焦” 继续保持粮食增产
2014-12-05 11:58:5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 孙博)在今天国新办介绍我国今年粮食生产形势的发布会上,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通过紧抓“两藏、两机、一聚焦”的策略,保证粮食持续增产。 [记者]: 刚刚毕总介绍今年我国粮食继续增产,想请问一下,今年抓粮食生产和往年有什么不同?下一步农业部还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来抓这项工作? [毕美家]: 你问的问题非常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今后是不是能够继续,这个问题是方方面面都很关心的。前不久,总书记到福建视察,提出了“五新”,其中“一新”是让我们如何进一步地挖掘粮食生产能力的新潜力。我部主要的思路是这样定的,具体来讲,在“两藏、两机、一聚焦”上下功夫。 [毕美家]: “两藏”:一个是,“藏粮于地”,这是我们的基础。我们重点抓了两件事:第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第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这方面重点是两方面: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按照中央部署,配合国土资源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先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从今年开始,我们加强了耕地内在质量的建设,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为抓手,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耕地修复为重点,着力提升耕地质量。这是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的一项重点工作。 [毕美家]: 另一个是,“藏粮于技”。这方面重点是抓好两件事:第一,是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按照国务院部署,我们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第二,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组装一批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典型。现在,我们都能看到万亩、几万亩、几十万亩成片的高产方,示范带动的效果非常明显。今后,我们还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现粮食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 [毕美家]: “两机”:一个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家都知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剩下的就是俗称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谁来种地的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今年,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5%,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原来的“三夏”变为“两夏”、“三秋”变为“两秋”,节省了劳力、缩短了季节。东北、黄淮海地区一个50万亩左右的中等粮食县,一周就可以完成耕种收等农事活动。 [毕美家]: 另一个是,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截至11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124.75万家,较上年底增长27%。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高度重视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县(乡)农技推广等机构的条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目的是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一文件指导性、操作性很强,对推进机制创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毕美家]: “一聚焦”:就是聚焦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全国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地)有33个、产量占全国的43%。抓住了这一块,粮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保障。今年,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我部在黑龙江举办了全国产粮大县培训班,339个粮食产量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县委书记或县长参加了培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办这么大规模产粮大县主要负责人培训。产粮大县负责同志普遍反映,在黑龙江参观学习三天,视觉上受到冲击,思想上受到震撼,看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强化了责任。 |
相关阅读:
- [ 12-03]政府网站评估发布:商务部、农业部、科技部位列前三
- [ 11-27]我县组织收看国家农业部等五部门联合电视电话会议
- [ 11-20]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泉州7类12种农产品列入农业部规划
- [ 11-17]农业部调研组到我县调研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 [ 11-15]农业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检验监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