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提出两周年:朴实概念赢得全民认同
2014-11-28 06:47: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中国梦”为什么这样火 在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的语言学专家们看来,“中国梦”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源自于这一概念中蕴含的“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容易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这一简要的构词法,已衍生出无数的“××梦”版本,从而更适宜传播。 “中国梦”超越语言的,是朴素简明、直指人心的理论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这种朴素而有力的理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铸造人民解放军军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毛泽东对共产党人的定位“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新时期建设方针“改革开放”,每一个简明的理论背后,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现实关切和奋斗目标,从而成为凝聚起全党、全军、全民族的理论之魂。 “中国梦”的提法,则在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基础上,具备了更加“接地气”的味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上接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下承“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则凸显出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个人价值、机会均等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去年6月,《广东省居民对“中国梦”概念认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居民表示,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关相依。 这也是WPP报告的结论之一——“中国梦”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个人梦”与“家国梦”交织在一起的特性。 理论要凝聚人心,首先须具备的就是这种对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尊重和追求。 世界眼中的“中国梦” “中国梦”,不仅引来了国内的热议,还吸引了海外的目光:这个全新的提法,究竟是什么意思? 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先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虽然新的早晨尚未来临,但习近平已着手确保所有人对未来保持警醒。”这样的评价,显然着眼于习近平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的论述。 而在《纽约时报》看来,“中国梦”里更多的是“中国的抱负”。他们看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放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在发展中更多维的关切——如果说前30年人们关心的更多是物质层面的话,那么在当下,人们更加关心环境问题、政治进程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一个全中国、全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 两年来,“中国梦”逐渐从模糊走向细化,从理念走向轰轰烈烈的作风建设、紧锣密鼓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绘制的依法治国蓝图。而解除个人和市场身上的束缚,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是为了“中国梦”的每一个“具体版”个人梦想的实现。 有梦想,就要去追求。本报记者 申孟哲 |
相关阅读:
- [ 11-27]《中国梦之声》本周8进6 偶像歌单投票定(图)
- [ 11-26]李源潮勉励青年企业家 为实现中国梦创业创新创优
- [ 11-26]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建设者品格共筑中国梦
- [ 11-24]【国学与时政】梦在当下——记“中国梦”两周年
- [ 11-23]华人生物学家邓兴旺的中国梦:用种子改变世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