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2014-11-27 15:22:0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
分享到: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作者:姜伟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法律确定的“人民司法”概念,既体现了司法的民主价值,也体现了司法的公正价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从扩大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出发,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作为“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揭示了我国司法制度的人民属性,也指明了司法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 一、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提出的“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表明了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参与各项国家事务的管理。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权力的产生,还是权力的运行,都应全面贯彻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一方面司法权由人民赋予,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保证了司法权的人民属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环节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是人民主权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公众参与是司法正当性和公正性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不能脱离社会公正而孤立存在。公民参与司法有助于正确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利于保证司法权力运行的公正性,促进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的统一。审判的独立性和职业化是现代司法的重要特征,但也有容易导致司法官僚化、专制化、神秘化的弊端。通过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建立司法人员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将公民朴素的社会正义感和公平感与司法人员的职业判断相结合,可以体现司法权对社会生活经验的尊重,消除公众对于司法活动的距离感,使裁判更易于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认同。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对于培养公正意识、形成守法习惯也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扩大司法民主的基本途径。司法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公众能否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司法活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不仅是司法汇聚民智、尊重民意的重要方式,更是遏制司法专横的主要手段。当前,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主要途径是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决定》在全面总结这两项制度运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对于促进司法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强化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不受监督的司法权容易导致司法的专横和不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仅要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更要强化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也必须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其中,参与是监督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参与司法,保障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司法擅断,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相关阅读:
- [ 11-27]省水利厅:加强重要流域保护管理 切实保障水安全
- [ 11-27]医保复合付费厦经验获肯定 保障参保人利益立成功典范
- [ 11-27]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力推进城乡居民保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
- [ 11-27]社保基金条例征求意见 保障百姓养命钱保值增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