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格尔木11月23日电 题:帐篷搭在哪里 哪里就是格尔木 作者 孙睿 在1954年春天以前,格尔木还被写成“噶尔穆”,当时只不过是地图上一个名称而已,并无居民点存在于昆仑山北麓的这片荒滩上。 1991年3月慕生忠将军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格尔木空旷的原野上没有一顶帐篷、一棵乔木。有的只是枯草和大漠戈壁。向南望去,昆仑山巅白雪皑皑;向北看,沙丘一座连一座,恰似一片破败的墓葬群。有人问我,格尔木到底在哪里?我回答说,格尔木就在你的脚下。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 慕生忠为人们所纪念,是和青藏公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 1954年7月30日,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仅用了79天,筑路大军就修通了300公里公路。这一胜利使慕生忠和筑路勇士倍受鼓舞。在可可西里山上,慕生忠发出了电报:“彭总并转中央,我们的汽车已经开上了可可西里,我们正在乘胜前进。” 10月间,慕生忠和他的勇士们穿越了唐古拉,在海拔5300米的冰峰雪岭修筑公路30公里。汽车轰鸣着翻过唐古拉山口。慕生忠更是抑制不住感情,当即给中央发了一份电报:“我们已经战胜了唐古拉!我们在海拔5700公尺以上修筑公路30公里(按:当时测量唐古拉山口高度是5700米),这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 在修筑青藏公路过程中,慕生忠不断给无名的地方取名。其中,风火山、不冻泉、可可西里、开心岭以及长江源头沱沱河等的得名,都源于他的“杰作”。由于慕生忠的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译电员将地名译走了样。比如可可西里,慕生忠取的是“霍霍西里”,译电员译成了“可可西里”;沱沱河因为沙多,人下到河里,沙子立刻就把脚面埋住了,像个鞋套,慕生忠便将此河取名为“套套河”,而译电员却译成了“沱沱河”。一次,一名修路工因为想家掉眼泪。慕生忠问:你家在哪?修路工说:在雁石坪。慕生忠呵呵一笑说:这里就叫雁石坪,这里就是你的家乡啊! 1954年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英雄,100台大卡车,跨越当雄草原,穿过羊八井石峡,直抵青藏公路终点拉萨。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全线打通,这在中国筑路史上是个创举,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见的。也就在这里,慕生忠领导的北线工程――敦(煌)格(尔木)公路,也同时打通。 如今,随着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相继开通,格尔木成为了连接西藏与内地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在兰州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他的骨灰撒在了昆仑山上、沱沱河畔。子女们按照父亲的遗愿,一个多星期后捧着他的骨灰来到了格尔木。听说老将军的骨灰要撒在青藏路上,沿途的司机主动把车全部停下,鸣喇叭3分钟。他们也都知道,他们走的这条路是慕生忠带人修通的。 在青藏铁路通车前,青藏公路承担了85%以上进出藏物资运输的任务,是进出藏最为繁忙的生命线和大通道。而格尔木则充分发挥了内地通向西藏的旱码头和大后方的作用。 “风雪千里青藏线,连接祖国西南边;江河源头历艰苦,英雄无谓永向前。”站在为纪念慕生忠将军而修建的将军楼公园内,看着墙上展示的慕生忠将军与青藏公路的史料,人们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完) |
相关阅读:
- [ 11-22]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排龙段发生塌方 上百辆车滞留
- [ 11-09]全国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演练 提升协同能力
- [ 11-04]新疆独库公路迈入“封山期”
- [ 10-27]黑龙江省哈肇公路发生交通事故 6人遇难7人受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