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技术,让城市治理更智能、城市生活更方便、政府决策更科学,或可成为缓解大城市“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陆文军叶健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密度、体量与实际资源容量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市民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受到诸如看病难、行路难、停车难、公共诚信管理难、社会管理难、环境涵养难等问题的困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类似挑战更为明显,甚至成为了“城市病”。
“城市病”不可避免吗?“智慧城市”技术已经在全球大城市得到越来越多应用,并被视为缓解“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在此方面,上海市的探索和经验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市治理更智能
为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上海构建起“天罗地网”。目前,上海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已汇集250亿条信息,数据容量达到13TB(超过13000G),日均数据增量近5000万条,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治安卡口等系统产生的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公安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政府有关部门构建“大联动、大联勤”执法管理平台。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建立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打通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对区内企业经营活动监管信息的全面共享。依托网上办事系统和企业动态监管数据,建立大数据分析挖掘模型,开发信用管理、综合执法、安全审查、综合评估等各项功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16000家园区注册企业,覆盖所有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的法人信息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将涵盖上海市“法人库”、“项目库”、“电子口岸”数据、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数据信息。
上海建立了全国首个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共计有56家单位向上海市信用平台提供信息事项近1200项。信用平台可提供查询的数据近3亿条,基本覆盖本市138万家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法人,以及2500万常住人口。
自从3月份试运行以来,通过面向政府部门和信息主体提供查询服务,以及推广政府应用和市场应用,信用平台已查询法人信用信息约1万次,自然人信用信息约200万次。信用记录不好的人,未来在信贷、户口申请等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而信用记录良好的人,将会节约更多的交易成本。一旦信用可记录、可追溯,诚实守信也将成为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分析,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技术将彻底改变城市管理的面貌,建立起信用信息数据库,可以倒逼政府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
城市生活更方便
网络普及,智慧城市才能发挥力量。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820万户,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和平均带宽分别达42%和17M;完成57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部分城镇化地区。此外,上海WLAN覆盖场所达2.2万处,共计456处公共场所开通免费WIFI服务。上海的平均网速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而上网资费却几乎没有上浮。
为了解决“出行难”,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目前,该平台汇聚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区县枢纽等各类交通数据共259项,为交通大数据分析提供海量数据基础。这些数据来自2.2万组感应线圈、2.5万辆GPS(全球定位系统)浮动车、388组车牌识别断面、1800余个SCATS(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信号控制路口等动静态交通数据采集装置,以及1000条公交线路、11条轨道交通线路、700个营业停车场库、2个国际机场、3座铁路客运站的线路分布、实时泊位、航班等动静态信息。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为城市交通运行高效有序、居民出行安全便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为了解决“看病难”,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实施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简称“医联工程”)。目前,该工程已覆盖38家市级三甲医院,6000多个门诊医生工作站、5100多个住院医生工作站、2900多个检验检查工作站,累计为3900万就诊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实现了上海市区各级医院间大规模临床信息实时共享以及健康档案动态更新,高效存储检索,网络平台上可预约专家达6500余名。
不仅如此,“医联工程”的应用范围不断延伸,成果已在广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和20多个地级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得到应用,覆盖居民近1亿人。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上海市食药监局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立了近10个相关监管应用系统。其中,基于移动技术的“餐饮电子化监管”系统,积累了62万余条现场实时执法记录,为及时掌握全市食品安全动态情况,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数据支撑;视频溯源体系覆盖企业已达2000多家,每日上报业务数据6万多条。可提供从屠宰场、批发市场、配送终端、标准化菜场、超市大卖场、团体采购经销的肉类、蔬菜、淡水鱼、粮食的追溯信息。
中国电信在上海组建车联网基地,建立车联网合作产业链。在前装市场,为通用汽车、东南汽车等制造商提供车辆信息化配套服务。为上海浦西巴士公司实现5000名员工移动虚拟组网,开通1500辆公交车M2M(机器对机器通信)数据传输服务。对于校车的运行状况,学校通过电脑、学生家长使用手机,就可以实时了解孩子上下车情况、车辆运行轨迹。目前,中国电信会同上汽集团已在上海市50余辆专用校车上开通该项服务。
在上海,公交车的进站信息和行驶信息已经能在车站户外屏幕上轻松读取,便捷的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大幅缓解了大城市交通难题。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说,当前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不是一味靠扩大供给,如果不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修再多的路,投放再多的公交出租车,都难以真正解决困境,只有用智慧城市技术,对交通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效益。
在教育领域,上海联通推出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管理平台”的“三通两平台”,构建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生态圈。
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在43个社区试点开展以生活服务、智能家居等为重点的“智慧社区”建设。为此,上海移动推出了多款智慧社区产品。例如,“宜居通”在现有无线座机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了智能安防、智能家电控制、无线网关等功能。当系统处于设防状态,门窗一旦开启,宜居通主机立即通过短信或语音通知客户知晓。而“电梯卫士”通过安装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电梯运行、故障和维保数据,能够轻松实现电梯实时监控、故障管理、维保管理等功能,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性,降低物业及维保单位运营成本,提升电梯运行管理效率。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说,智慧城市技术破解“城市病”,首先目的是服务民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便利和实惠,而且必须覆盖面很广,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应用推广。
政府决策更科学
政府决策关系国计民生,科学的决策也需要可靠的依据。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政府更全面掌握情况不再是梦,决策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为预防“开宝马住廉租房”的怪相,上海建立了全国首个“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该系统存储了廉租房、共产房、低保和因病支出型贫困申请家庭申报的家庭信息、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可支配收入信息和财产的明细信息,以及各信息交换单位提供的比对信息和最终的核定信息。通过对系统的挖掘分析,核对51万户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其中新受理申请的检出率约为14%;完成17.4万户申请住房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核对,其中检出1.7万户不符。为民生政策的公平公正实施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累计节省公共财政资金19亿多元。
在掌握经济信息方面,上海统计局建立“1号店快速消费品价格指数”,从而掌握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为制定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等提供数据支撑。
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上海市财政局通过汇总各行业税收收入、人民银行的国库收入数据、市统计局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等,摸清各产业发展情况,进而调整产业政策和财政扶持重点。利用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物价水平、就业情况、住房条件、公共设施和教育卫生资源等方面的大数据,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对“三农”、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维护社会公平。
基于实打实的数据,不仅让决策更科学,避免了脑袋发热的风险,也降低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据上海市经信委透露,未来三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将聚焦民生改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政务透明等深层次领域,同时将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五大应用行动”,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引导推动建设50个重点专项。到2016年底,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并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