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专家称我国已进入资本净输出阶段

2014-11-19 07:17: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商务部18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前10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58.8亿美元,同比下降1.2%(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同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外资司了解到,今年前9月,中国对境外投资已经达到849.2亿美元,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境外投资可能为1200亿美元左右。专家表示,照此测算,今年对外投资将超过境外对内投资,预计2015年这种趋势也将延续,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净输出阶段。

数据显示,2014年1至10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9239家,同比增长5.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07.2亿元人民币(958.8亿美元)。10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992家,同比增长8.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据商务部介绍,前10月吸收外资的一大特点为: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5.4%,其中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分别为66.3亿美元、32.2亿美元。

18日,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中国境外投资是1078亿美元,今年1至9月份,中国对境外投资已经达到849.2亿美元,预估今年全年中国对境外的投资可能要接近或者超过1200亿美元,实际上中国对海外的投资还包括中国的海外企业实体对第三地的再投资,现在还没有加入统计,所以事实上的投资总额会更大。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年有可能首次实现资本净输出。实际上,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以利用外资为主,这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创造了很多出口效益。但是,这几年中国企业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国要实现由过去的资本要素吸收型经济向输出型的转变。

“中国资本正在全世界寻找价值洼地。长远来看,‘走出去’大于‘走进来’是大趋势。”白明说,过去中国缺资金资本,劳动力丰富,现在是缺资源,比如大宗商品,劳动力越来越贵。鉴于中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和丰富的自有资本要素,所以增加“走出去”的力度是理所当然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吸收外资还是在对外投资方面,服务业的比例正在逐渐赶超制造业,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可喜成果。

数据显示,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投流量已连续11年增长,2002至2013年年均增速高达39.8%。对外投资最活跃的行为是并购,2013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24起,涉及70个国家(地区),实际交易总额达52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7.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3%。并购行业则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等16个行业大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告诉记者,较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明显增加是中国商务近年来的一大特点,如果按照1200亿美元的全年对境外的投资额度计算,中国有望连续三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资金环境的改善将中国企业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产业链布局更趋国际化,而且还能够为投资所在国的就业、税收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贡献,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有意愿到中国来招商引资。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曾指出,未来中国对外投资仍将处于快速上升时期,预计2015年对外投资规模也有可能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沈丹阳说,从宏观上看,综合衡量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吸收外资规模、外汇储备规模和居民储蓄率等因素,我国有基础、有物质条件、有能力来进行对外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在优化,金融条件改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从微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在轻工、机械装备、船舶、化工、电子信息等多种行业有国际竞争力,企业主动“走出去”拓展国际空间的意愿和动力都在增强。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专家也提醒,当前仍有一些正在积聚的风险因素制约企业“走出去”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此前表示,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有的国家则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收紧对外资的审查和监督程序,还有一些国家在针对跨国并购的准入方面也愈发挑剔,并开始限制战略性产业的外资介入等。面对来自各方的多重风险,国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