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奥会揭秘:习近平引爱默生名言比喻中美关系
2014-11-15 15:03:12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
分享到:
|
(三)共见记者 原计划半小时的记者会,延长到了50分钟。现场同声传译,两国元首轮流吹风,给记者们一阵猛料。 习大大的讲话很平实,但句句有内容,特别丰富。他详细讲了会谈成果,打了个比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他讲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气候问题可是牵一发动全身,中美态度备受世界瞩目); 他讲了亚洲安全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这些事全是习大大倡议,很多国家响应、好评。 奥先生上来就是一番引经据典。他说中美关系“实事求是”。“事”是建交35年不断发展的双边关系,“是”是携手合作,对中国好,也对世界好。 他刻意选在此时发布了消息,其实也是再次强调会谈成果: 比如减排目标,写入声明,板上钉钉。比如多次有效签证等等。 记者提问环节。中方主持人宣布:各国元首回答记者一个问题,首先请美国记者向奥巴马提问。这时候美国白宫发言人点中了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记者起身,似乎不识数,一下子滔滔不绝地提了三个问题,一个问题给奥先生,两个问题给习大大。 台上的奥先生,面露一丝尴尬。显然,他不是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美方记者上来就打破规则。素来自称讲规则的美国,怎能在全世界面前丢脸?现场其他记者也都沉下了脸,对记者们多不公平啊,看来美国例外论也适用于美国记者呀。 奥先生答问完毕后,习大大没有接过话题,反而是中方记者起身询问:中国应该如何定义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和位置? 习大大讲起了中国的国际作用,那些沉甸甸的事实和数据,真是很值得自豪! 当所有记者都以为回答结束时,没想到,习大大又开始回答纽约时报记者的那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少数外国记者-签-证-延-期。 奇怪了,偏偏美国纽约时报感到不舒服呢?看看它的涉华报道,就知道答案了。他的这个问题,在现场可是相当地没有共鸣。在场的很多外国记者也都不高兴,纽约时报一家之言,怎么能代表所有记者呢。中国有600个外国记者,工作生活都有很多便利,抱怨只是极少数。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事。那些抱怨的记者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场的中国记者不干了,他们念叨着,中国到美国的签证才麻烦呢,我们也想问奥巴马总统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放宽对中国记者的签证呢。 习近平声音不大,但非常自信、坚定:“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以及媒体的正当权益。但是各媒体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一个车子如果开到半截抛锚了,我们就要下来检查一下哪里出了毛病。中国人讲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都可以找找原因。” 纽约时报记者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媒体的反-美-思-潮。 习大大的回答有举重若轻的坦然,他强调了两国坚决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决心和方向,并指出:“对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两个重要国家,在国际上,在舆论中,出现不同的论调是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 奥巴马在讲话中提到了人权,习大大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人权问题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方愿同美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开展对话,建设性处理分歧,增进了解和合作。 有的记者又是过瘾,又有些沮丧。不知他们是想通过突然袭击,给现场捣捣乱,还是想帮中国添添彩? 反正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给中国锦山添花。去年6月庄园会晤时,习大大现场答记者问,讲得多精彩,不妨调出当时的新闻来看看。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