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瞭望:以历史为镜鉴 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2014-11-15 12:35:42 慎海雄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新媒体电 2014年第46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以历史为镜鉴,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展现出深邃的历史眼光。“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方略,集前人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今天我们党用好权、执好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以史资政、以古鉴今,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经验和智慧,以历史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树立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做好今天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善于借鉴历史、继承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馈赠给当代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温故知新、鉴往观今,关键要在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三个“牢记”上下功夫。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凝结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也汇聚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习总书记归纳的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方面,包括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这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些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秘诀宝典”“金玉良言”,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面对如此辉煌而凝重的伟大遗产,我们理应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记”,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从根本上看,还是由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都会打上自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烙印。无本之木不可能郁郁葱葱,历史不能割断。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远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有助于我们找到破解今天各种难题的钥匙,在完善和发展我们的制度中、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以史为鉴,不论古今中外,要鉴的就是如何解决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如何造福苍生赢得人心?如何治国安邦实现长治久安?围绕这些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善于探求历史兴衰规律的民族,“煮海凝盐,集古鉴今”,中华古哲先贤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对历代治乱兴衰的总结,为后来人治国安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提供了丰富的真知灼见。就今天我们的治党治国来说,仍有许多的宝贵启示。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数千年来,许多有远见的、清醒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贪图安逸,纲常废弛,便会积聚起种种矛盾,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点燃。“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穷究治乱兴衰的根源,避免重蹈覆辙,在一代明君唐太宗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唐取隋而有天下,隋“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惨痛教训,使亲眼目睹的李世民刻骨铭心,时刻以此为念,勖勉勿蹈覆辙。《贞观政要》中记载的治国理政心得,许多仍可为今天借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从历史中得到警示,就更加明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十八大以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拳反腐,转变作风,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居安思危,深刻汲取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的体现。“人心向背定兴亡”,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历史告诉我们,骄奢淫逸必然败政,我们必须彻底扫除“四风”,坚决不容“老虎”横行“苍蝇”乱飞!历史告诉我们,不思进取、停滞僵化必然走向衰亡,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历史告诉我们,“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今天的中国,希望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格外需要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到三个“牢记”,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启迪今天的治国理政。

当然,我们强调要牢记历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并不是因循守旧、食古不化,更不是“克己复礼”。正如东汉大思想家王充所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当然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用于现在,而是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恢宏气度,“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敢于“拿来”,让舶来品换上“中国芯”,从而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根据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创造性的转换重塑。(文/慎海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