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大力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

2014-11-07 14:52:46 新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自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后,丝绸之路精神就成为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2013年9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丝绸之路精神并不断注入时代的内涵。今天,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合作原则,就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核。

团结互信,即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在行动上团结一致。这是一种思想融合和力量凝聚。丝绸之路从最初的商品流通和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发展到今天上海合作组织在涉及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社会稳定、发展道路和模式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维护成员国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都有利于维护本区域各民族的团结、安全与发展,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毫无疑问,团结互信的丝绸之路精神将促使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平等互利,即各国不论强弱大小,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经济上实现互利。丝绸之路之所以在众多传播途径中成为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缘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虽然国情不同,经济特色以及发展轨迹各异,但能在长期交往中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从有利于发展国家间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出发,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促进彼此经贸合作。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形成了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

包容互鉴,即本着相互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包容互鉴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丝绸之路是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对促进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起过重要作用。各国在交流中坚持相互包容,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合作共赢,即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相得益彰,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的利益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只有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生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地缘因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面临着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机遇,只要坚定地相互支持、真诚互信,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平等协商,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就能连接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在丝绸之路精神中,团结互信是前提,平等互利是动力,包容互鉴是保障,合作共赢是目的,四者统一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全过程。

丝绸之路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丝绸之路沿线30多亿人共有的价值追求,丝绸之路精神基础深厚、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时代性。丝绸之路精神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最初,丝绸之路只是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后来,丝绸之路的含义不断扩大,被看作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到今天,丝绸之路几乎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精神也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撑。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丝绸之路精神表达了这一时代主题,符合各国共同的发展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先进性。丝绸之路精神体现了先进的文明交流心态。丝绸之路的兴盛,不仅实现了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实现了文化、思想、宗教、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通过丝绸之路,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地来往于欧亚非各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将为丝绸之路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提供新的载体和纽带,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开放性。开放性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丝绸之路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开放性的一面。在古代,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出发,经亚洲腹地一直延伸到欧洲和非洲,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繁荣与开放,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价值追求。

实践性。实践性是丝绸之路精神的本质要求。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人类工业革命前的自由贸易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物质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以及许多重大工艺与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罗盘与火药等,都是从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当今时代,我们要从“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做起,使欧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只要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基础上寻求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国的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创欧亚合作新局面

丝绸之路精神是欧亚各国在彼此交往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总结,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必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培育欧亚各国合作更深的思想基础。丝绸之路精神倡导机会均等、利益共求、成果共享,探讨共同发展之路以及繁荣共享之道。欧亚大陆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中国和俄罗斯是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地位,各大国都非常重视在此扩大影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在欧亚地区的活动日益猖獗,也严重威胁各国的安全与稳定,影响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上合组织和欧亚各国应该弘扬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以合作来寻求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推动欧亚各国在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的协调与和谐,使沿线各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亚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遇到困难,进入调整期和恢复期。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这一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合作,东牵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谋求欧亚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大力弘扬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奋斗,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共同维护欧亚地区安全稳定。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前提。当前,上合组织和欧亚各国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直接威胁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对这些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各国只有坚持弘扬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在双边和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互信,深化在情报交换、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渠道,探讨联合行动方式,合力打击“三股势力”及其他犯罪活动,把上合组织和欧亚各国打造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各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为地区长治久安奠定良好基础。

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包容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实现欧亚多样文明和谐共存,业已成为上合组织和欧亚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在文明多样性问题上取得共识,做到包容互鉴,才能为和平共处奠定基础。丝绸之路沿线有4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处,身处不同文明的欧亚各国人民坚持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包容互鉴、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就一定有智慧有能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执笔:张可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