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张湘涛:雷锋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财富

2014-11-03 17:11:48 张湘涛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雷锋这个响亮名字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几代中国人心中,影响和激励人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勇前进。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雷锋精神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雷锋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立场,又具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雷锋精神既承继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传统道德品质,又包含人们共同追求的文明、诚信和友善等价值取向。雷锋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资源。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雷锋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真情热爱、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誓言,雷锋精神体现高尚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载体。

把握雷锋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雷锋信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雷锋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鲜活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依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彰显中华传统美德。两者的核心要素相互贯通,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雷锋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雷锋精神体现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航标,也是全社会在核心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与雷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契合性。

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搞好研究推广。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载体,它通过一个“平凡人”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充分展示如何做人做事,怎样对待他人、社会和自己,使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在新形势下,应着眼当今时代社会特征和人们需求,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深入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目标,将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用以引领社会思潮,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坚持典型示范。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树立先进典型活动,就是要通过发挥典型示范的感召力、党员示范的带动力、岗位示范的辐射力,强化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湖南省长沙市组织开展“‘锋蜜’在行动”和“学雷锋·爱自邮”等文明传播活动,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推广者;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引导他们从小崇德向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强化制度保障。为保证学雷锋活动广泛深入和持久有效,应重视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在实践中,长沙市建立健全“三结合”机制,把学雷锋活动与市民教育全域结合、与精神文明创建全程结合、与创新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营造积善行善、帮扶互助的社会环境。建立学雷锋活动长效关怀机制,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使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生活有保障、有依靠、有尊严,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得到全社会的认同、鼓励和支持。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3日 07 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