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与中外记者交流 (拍摄李晶晶) 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李晶晶、乌鲁索夫):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迎来建院65周年纪念日。日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外记者专程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探访,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相关情况。采访过程中,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对记者表示,与俄罗斯的合作一直是该中心的重点发展方向,中俄空间科学合作方兴未艾。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说,中俄空间科学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中俄双方共同建立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协调和加强中国与俄罗斯研究人员在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领域的合作研究。“我们和俄罗斯有非常长久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了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我们(过去)是每年、现在是每两年组织一次研讨会,在中国开一次,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开一次。他们那边牵头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 多年来,中俄两国科学家在此框架下积极开展交流互访,共同推动大型项目,共享数据。截至目前,一共举办了11次双边研讨会,双方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由于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面观测与研究领域,这恰好与中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重大科学工程—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中国发起的“国际子午圈计划”的发展。对此,吴季表示,“那么,地面观测和中国的子午工程连了起来。中国的子午工程就是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建成的一个空间环境监测网络),(沿着这个经度)再往上就是俄罗斯,再往下就是印尼、澳大利亚,我们已经和俄罗斯、澳大利亚都签了协议。所以,借助俄罗斯的一些地面监测台站,我们的子午工程就往北延伸了。当然,我们还在往西半球(推进),形成一个子午圈。这个(项目)和俄罗斯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
子午工程科学运行中心 (拍摄 李晶晶) 据了解,子午工程是指沿东经120°,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沿北纬30°,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15个监测台站组成的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络。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是子午工程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是一项重大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对地球上空的空间环境的全球扫描,有助于进行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全球联合预报。鉴于中俄在空间天气联合研究领域的精诚合作,曾任日地物理研究所所长、积极推动中俄空间科学合作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日列布佐夫还曾被授予象征着中国国际合作最高奖的中国政府“友谊奖”。 除了空间天气领域的合作之外,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还指出,该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在空间计划、仪器研制等方面也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此前,双方曾共同推动中俄联合的火星探测项目,可惜的是,由于俄探测器变轨失败,该计划未能实现。即便如此,中俄双方合作依旧在继续。最近,中俄达成协议,将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等多个领域共同制定一批联合研究计划。 “最近,我们和俄罗斯科学院达成了一项协议,双方共同提出一批联合(合作)计划。双方为此各提了15个计划。目前,这些计划正在讨论过程之中,接下来,如果有哪些计划能够入选,我们就会形成联合的合作项目。我相信,与俄罗斯的合作还会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