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化经济改革要求适度经济增长
2014-10-23 07:09: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经济失衡反映出的新特征 “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36年之后的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特别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刘伟说,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G D P总量第一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人均G D P第一次穿越了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达到了上中等收入的水平。从下中等收入阶段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标志着中国克服了贫困,穿越了温饱,进入到了当代的上中等收入社会。这些成就毫无疑问令人瞩目。但中国到了这个阶段,经济增长上和经济发展上出现的问题,也确确实实值得深刻地反思。 “我们首先看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中国经济在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同时,经济失衡反映出了新的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叫做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威胁。这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这种失衡的发生,既有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原因。”刘伟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衡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将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主要是短缺经济基础上的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大,我们长时期里采取的都是适度紧缩的宏观政策。而从1998年下半年以后一直到2010年10月的这十多年中,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对中国经济增长均衡的最大威胁主要是内需疲软,特别是消费不足。外需也在影响中国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影响中国,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对中国产生了更大冲击力。这就导致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失衡或主要的威胁是经济增长乏力。相应地,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以扩大内需为重点,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而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是过去分阶段出现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乏力这样两个不同时期分别出现的问题,如今在时间上、空间上同时聚集到了中国经济当中来。这种聚集同时发生,使我们的宏观政策非常难以选择。 刘伟表示,如果我们严格地从统计数据来看,通货膨胀似乎并不明显。从2012年5月开始到现在,以CPI反映的各个月度的通货膨胀率始终是在3%以下,2012年的9月和10月的通货膨胀率甚至在2%以下。而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率如果低于2%,主要问题就是要防止通缩而不是防止通胀了。2013年的通胀也就是在3%左右的水平,2014年预期不会超过3.5%。 按说中国应当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什么民众又会感到很大压力,整个社会从政府到居民对通胀预期值的担心程度这么高呢?刘伟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数据统计来解释这个现象,真正的问题是其背后实实在在存在的经济内在关系。虽然近几年通胀从数据显示上看压力不大,但是原因非常复杂。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前一段时期实施反危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的货币。超额的货币投放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货币投放出去之后,冲击到物价有一个时间差。越是经济危机这个时间差可能来得越长,因为人们拿到钱之后不一定马上花,所以从货币投放出去到影响物价的时间会拉长,但最终总会产生冲击。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感到这个影响的节点快到了。从影响程度看,现在这100多万亿的货币供应量,对于中国通胀的拉动作用应该在50%以上。 |
相关阅读:
- [ 09-29]印度国情报告:印度崛起趋势基本不会逆转
- [ 09-26]G7集团呼吁乌克兰进行经济改革 承诺给予援助
- [ 08-08]美高官关注习近平新战略 强势推进反腐和经济改革
- [ 07-14]中石化探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缺资金只缺活力
- [ 06-26]印度经济改革值得期许
- [ 06-11]莫迪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 欲借中国经验实现转型
- [ 06-09]印度总统称新政府将进行经济改革 积极接触邻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