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共15个月“整风”收官 分析称巩固了执政根基

2014-10-10 17:00:14 于嘉 李云路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共15个月“整风”收官 民心进一步凝聚

被外界评价为“最见效整风运动”的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历时一年多收官。期间,从严治党的一系列举措在高层力推下实施,使中国各地各级党风、政风、官风发生显著变化。

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8日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针对党内脱离群众、甚至损害公众利益的沉疴顽疾,找出病灶、开准药方,从而赢得民心,巩固执政根基。

从2013年6月开始的这场席卷中共各级党员干部的“整风”运动成果丰硕。

整整15个月,共有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下放;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项目审批等工作中搞暗箱操作、权力寻租问题2245起、1991人。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光盘运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脸、治治病”……这些原本用来约束中共党员的措施,不仅赢得民众喝彩,也成为老百姓监督党员干部和自我约束的举动。

一些过去畸形繁荣的行业开始转型,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情感。

“以往一晚上赶着应付四、五个饭局是常事,有了‘八项规定’高压线,赴宴应酬少了很多,可以多回家陪陪家人。”北京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

据统计,到今年8月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56332起,74338人受到处理,206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这次活动顺应了新时代民意,巩固了执政基础。群众路线不仅要为民做事,让公众生活有保障、有希望,而且要限制公权力不能乱来,让各阶层的人都有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垂范、树立标高,为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地、各部门的有效开展形成保障。

自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并带头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中央政治局在半年后就对照检查落实八项规定情况。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有各自的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并多次实地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此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仅中央层面就出台了19项制度规定,并有多项制度规定正在制定中。

“这次活动实实在在,高层领导人有联系点,官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非常坦诚、敢说真话,并能用制度建设固化成果,比如各地出台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盖志毅说。

不少商人也表示,多年来与大小官员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风气消失了。“以前是领导吃饭让我们去结账,现在我主动请客都请不到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房地产公司总经理说。

“吃喝少了,中国小区遛弯的男人多了”——外媒曾经以此为角度,报道“六项禁令”禁止公款吃喝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民众的感受更直接,人们到行政机关单位办事时,长期以来“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活动的显现效果,是一定程度巩固了中共执政的根基,增强公众对执政党的信心,而隐形且长期的效果,则是形成和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发展的立足点——公平正义。

“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并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明确政府不干涉什么,为各阶层民众的自由发展创造环境,也是这次活动的关键成果之一。”吴忠民说。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主要由毛泽东创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共得以在各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执政法宝和优良传统。

如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如何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常态化,怎样避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后作风建设收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郑重承诺。

舆论认为,10月下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或将通过提出“依法治国”的具体方略,对上述问题作出制度保障。(记者 于嘉 李云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