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人 “拍运河,就要拍出运河儿女的生存状态。”对运河人家的关注,是汤德胜运河摄影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记录下运河人丰收的喜悦,也记录下运河人面对自然的敬畏;他记录下人们热火朝天疏浚运河的豪情,也记录下军民抗击洪灾的悲壮。 有一幅摄于60年代的照片记录了运河的“扫盲”:为了提高船民的文化素质,人民政府在船上举办识字班,教会每户船民至少有一人认识500个字。照片上是运河高邮段一艘船上在休息的夫妻俩。丈夫在认真识字,妻子织着毛衣,阳光暖暖地打在船上……“那时候,船民的素质可真是高,每条船上都备有马桶,脏东西是不会随意倒进运河里的。”汤德胜介绍。 另一幅照片里,宽阔的大运河河床中,数万人在挥汗如雨地疏浚河底淤泥。汤德胜介绍,其实那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正是农闲季节,运河又是枯水期,所以可以在运河上分段疏浚,“两头一堵,就把河水抽干了来清理淤泥。”那时候没有机械,靠的是肩挑手抬,“100多斤的一副担子,挑起来就走。越往下面挖,往河岸上挑泥的路就越长。”汤德胜说,那种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至今想来仍觉豪情满怀。 1991年,江苏、安徽等地连降暴雨,大运河遭受着百年一遇洪水的严峻考验。汤德胜连日奔波在抗洪一线,记录着军民一心抗洪灾的感人场景。“在战争电影片里看到的搭浮桥的场景,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运河岸边,解放军在风雨中、在泥水里真是拼了命地在抗洪灾、保运河!”汤德胜认为,1991年的运河保卫战是大运河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运河·城 1979年的常州城,古老运河缓缓而流,穿过两岸粉墙黛瓦的低矮民居;30年后的无锡段运河边,现代化的高楼耸立,宽阔的河面映着无锡夜景的粲然灯火……两张摄于不同年代的运河城市照片,讲述着运河两岸城市的变迁。 对于运河城市来说,过去都是大运河水滋养着运河两岸。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稠密、空间局促,各地也纷纷为大运河开辟新的航道。新运河有了建设水准更高的航道,但也少了古运河两岸的众多遗迹遗存。“应该把古运河两岸的历史遗迹,特别是沉没于运河水里的石像、石碑等历史遗存收集起来,在大运河边建起一些运河历史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运河的历史。” 在汤德胜看来,随着各地对大运河保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几年前启动大运河申遗,大运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首先是大运河两岸的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两岸越来越美了;大运河的水质也逐渐好转,很多地方已经告别黑臭,达到景观水的标准;运河两岸工厂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没有企业敢再明目张胆排污了。 “无锡这一张,是我2009年为拍摄现代化运河而精心选取的运河一段,那一次我南起苏州、北至天津看了好多地方。”汤德胜说,运河两岸的现代化进程令人鼓舞,古老运河焕发出的青春风采令人心情舒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现代文明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大运河,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都有一份责任!” |
相关阅读:
- [ 08-21]浙江金华12岁男孩随父亲骑行至京 16天骑1800公里
- [ 08-17]无锡文管专家:大运河无锡段历史至少比邗沟早1年
- [ 08-16]网媒记者走进"世遗"大运河无锡段 体验水乡风韵
- [ 08-15]扬州高邮申遗专家"备课"运河故道保护"新课题"
- [ 08-15]运河"节点城市"的"冷思考":让遗产"活起来"
- [ 08-14]京杭大运河中矗立古刹镇国寺 有南方大雁塔之称
- [ 08-13]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运输船沉没 造成浓硫酸泄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