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新中国档案:从皮带车床到五轴联动

2014-09-30 21:18:55 吴颖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依葫芦画瓢:数控艰难起步

“不会做数控的机床厂,就不能叫机床厂。”梁训瑄的这句话反映出当前机床发展的趋势。但在半个世纪前,会做数控的机床厂却是凤毛麟角。

新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要从1950年代末说起。

由于难以满足继续发展的需要,北一于1956年离开11号院,搬迁至北京东三环附近的大北窑。搬走了北一,11号院此后的东家还是跑不开“机床”二字,不过这是后话。1958年的中国正经历着“大跃进”运动,此时的北一希望在生产普通铣床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而清华也正想在数控机床方面有一些作为,于是两家一拍即合。

虽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原主任王尔乾教授说自己此后“再也没有和机床打过交道”,但聊到50年前这唯一一次与机床的“亲密接触”,还是勾起这位74岁老人的许多回忆。

据王尔乾回忆,当时的联合攻关组中,北一负责提供铣床及维修,数控系统、液压系统和步进马达等由清华负责。而他正是作为数控系统的负责人之一参与其中的。

人凑齐了,可一没经验、二没样机、三没资料,数控铣床究竟怎么做,大家谁也不知道。“正好在这个时候,清华的一位教授从苏联带回一张印有数控机床照片的广告,照片上的机床旁边有一个1米多高的大柜子,就是数控系统,广告上还列了几条性能指标,这成了我们唯一可以参考的资料。”

于是,照着这个“大柜子”的模样和几条性能指标的要求,王尔乾和同事们忙活儿起来。 “当时的元器件十分稀缺,就连使用电阻和电子管都得打报告,柜子则是我们自己做的。大约用了半年时间,数控系统基本完成。”王尔乾说,那段日子,大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这项工作中,吃、睡全在实验室,经常加班到半夜,“连想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1959年五一前后,各部分陆续完成,数控铣床开始联调组装。“铣床放在一间大屋子里,大家就围着它打地铺。联调中数控这部分可没让大家省心,由于没有抗干扰措施,只要遇到打雷闪电或机床附近有大功率电器启停,数控就会乱套。这可急坏了我们,好在人多力量大,问题最后还是得到了解决。”王尔乾笑道。

是年夏秋之交,这一新中国首台数控铣床终于诞生。它在当时影响很大,参观者络绎不绝。眼看着一块块铁片儿转眼间变成五角星和“欢迎”等字样,大家都觉得十分新奇。

然而,这之后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基础条件限制,我国的数控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北一副厂长陈惠仁告诉记者,当时国内的数控机床,大都是根据进口样机或图纸“依葫芦画瓢”。可以想见,这样的模仿,终归是形似神非。他举例说,我们根据进口铣床,可以仿造出外表几乎相同的铣床;但性能却相距甚远,别人的铣床能直接铣出工件,我们那台只能出半成品,出来后得用磨床加工,甚至老师傅手工打磨。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末。此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数控机床一方面被纳入国家发展重点;另一方面开始频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由此迎来一段较快发展的时期。

借船出海:从技术合作到跨国并购

“机床行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与国外合作。比如说苏联援建阶段,我们不仅学技术,包括制度、标准等,几乎全盘沿用苏联的工业运营模式。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又开始与瑞士等一些西欧国家建立联系,购买他们的技术。”梁训瑄介绍说,“但大规模的技术合作,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北一离开后,11号院仍然继续着它的“机床情缘”——这里成为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办公地点;改革开放后,11号院又成了1979年组建的中国机床总公司所在地。这样一家以对外贸易为主的公司成立,或多或少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国机床行业将兴起一阵国际合作的热潮。

1979年8月,济南第一机床厂与世界著名机床制造企业日本山崎马扎克签订高速精密机床加工协议,开创了国际技术合作的先河。“这之后,沈阳第二机床厂引进德国沙尔曼的卧式铣镗加工中心技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引进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的重型车床技术等等,”吴柏林如数家珍,“当时机床行业10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都参与到这项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要内容的‘数控一条龙’科技攻关中,数控机床从品种到水平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资料显示,从1980年到1995年,我国共引进机床技术近150项;累计开发数控机床品种近1000种;数控机床年产量从1980年的692台上升至1995年的7291台。

“在国际合作中,机床行业不仅得到快速发展,还积累了国际交流经验,这为之后的跨国并购打下了基础。”梁训瑄曾多次参与机床企业跨国并购,他介绍说,大连机床集团率先起步,从2002年起,先后收购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曲轴加工系统公司,此后,北一收购瓦德里希·科堡、沈阳机床集团收购希斯公司……我国机床企业多次上演了跨国并购的好戏。

梁训瑄认为,中国企业在开展技术合作、实施跨国并购中,一方面得到高水平的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则赢得“借船出海”的机会,借助这些国外企业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和他们地理位置的优势,占领桥头堡,展示和推介自己的产品。

在经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期一段快速发展后,由于体制、市场等原因,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了一个发展低谷。

芝麻开花:新世纪中国机床跨越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先后兼并几个企业,职工最多时超过1万人。企业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说起这段困难的日子,陈惠仁感慨良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不景气,效益不好,又根本留不住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来一两年,混个户口就立马走人……”

北一的境遇只是当时整个中国机床行业的一个缩影。人员过多、机构庞杂、人才流失、产销不对路……几乎每一家机床生产企业都在经历着发展的阵痛。

进入新世纪,根据北京市总体城市规划,北一面临着第二次搬迁,这也成为其迅速发展的契机。刘宇凌介绍说,利用搬迁对机构、人员的调整和20多亿元土地置换金,北一重新确定发展定位,进行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改善生产环境、寻求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改革。

通过这些改革,北一建立起在中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优势。近年来,该厂生产的龙门跨度10.5米的数控桥式动梁龙门铣床和龙门跨度9米的数控桥式双龙门镗铣床等先后刷新国内单台机床的售价纪录。

飞速发展的不仅仅是北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床工业的发展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技术”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机床制造国,正经历着从机床大国迈向机床强国的过程。

吴柏林介绍,近年来,机床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明显,竞争力大大增强。从规模来看,行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539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3470亿元,其中沈阳机床集团和大连机床集团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大关,双双进入世界机床10强。从产品结构和质量水平来看,2000年我国数控机床年产量仅1.4万台,且多为低端产品;2008年我国已能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中端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年产量为12.2万台,其中,中、高端产品占到一半左右,并开始进入航天、造船、汽车等关键领域。从产业结构来看,整机制造和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的发展日趋合理,目前数控系统年产量达15万套,已有20多家企业可以批量生产。

梁训瑄透露,2008年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采购的80%的数控机床为国产品牌,而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更达到90%。他还补充说,五轴联动机床是数控机床技术的制高点标志之一,在2001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上,我国企业首次展出5台该类产品;在今年的第十一届CIMT上,更是展出40余种国产五轴联动机床。

此外,8月初,沈阳机床集团宣布,该集团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标志着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结束。

60年过去,几经易主的11号院早已没有当年的人声鼎沸,甚至有些冷清,旧式小楼的砖墙上布满了爬山虎。

和很多故事里说的不同,这样的变化,不但不是宣告一个企业的没落,相反见证了一个产业的兴起——想当年,无论是这个院子,还是在这里工作的人,大抵都不曾预见过中国机床工业发展的速度会如此之快。正如我们也很难去想象下一个60年后,中国的机床工业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而哪里又会是下一个中国机床的“11号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