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程师:他们的事业撑起国民经济的脊梁
2014-09-30 14:16:3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琼 李艳 |
分享到:
|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买图纸”是必经阶段。但是,重大装备领域,有些东西根本买不来。 比如二重集团建造的世界最大锻压机,“没有这个东西,中国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先进战斗机。”二重集团副总工程师陈晓慈这样说。 虽然依旧谦虚谨慎,但今天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多数时候总以“学生”的形象出现。 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同时,在西方国家“制造业回归”的浪潮下,中国也已经较难从外部获得那些必须仰视的技术。 要从大国成为强国,必须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是中国工业的唯一选择。 创新驱动,中国领导人这样定义未来战略。 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处于这一逻辑链的起点——它必须并且只能以密集的创新累积而成;同时,它也是根基,是实体经济摆脱资源依赖、实现飞跃奇迹的国家柱石。 对于一个曾因工业化落后于人而被深深刺痛的大国,装备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强国梦的寄托。那种种滋味复杂的期望,随着国家工程师们不畏高远、不辞精微的努力,烙印在小至微米、大到4000吨的“中国创造”之上。 创新需要更多信任 我们采访到的国家工程师们,人生轨迹高度相似:赶上了恢复高考,在“科学的春天”里激情澎湃,熬过重工业和大国企的困顿低潮,新世纪之后黄金时代豁然铺展。 他们是第一代由中国自己的工业传承所培养起来的工程师。 自西方归国者,帮助新中国告别“一穷二白”;“留苏一代”,让中国制造业跬步积累;今天,新一代“国家工程师”,如何实现“中国创造”、“中国标准”,将中国的发展带入崭新平台? 新世纪以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摆脱资源消耗的旧有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而重大技术装备无疑是创新驱动的示范、牵引力量。 国家工程师们,必须承担“再创新”的国家任务。 困难依然存在。 25年前王民去德国企业学习,德国老工程师很热情:“你们用摄像机全录制下来也行。”但后边还跟了一句:“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王民说,德国人之所以毫无保留,是因为觉得那是小学生看研究生的作业。 而现在,徐工已经可以和包括这家企业在内的国际巨头并肩而行。登顶珠峰前的最后几百米,“用五到十年,咬咬牙就过去了。”王民说。 不过,对于创新的坚定之心,需要获得更多信任,需要感染更多的人。 |
相关阅读:
- [ 09-09]80后工程师被怨男版祥林嫂 妻子:三月不改就离婚
- [ 09-06]为凑钱和女友旅游 网络工程师刀杀老人被执行死刑
- [ 09-06]网络工程师为凑钱和女友旅游劫杀老人被执行死刑
- [ 09-03]FBI介入“艳照门” 抓肇事黑客 工程师疑为幕后推手
- [ 09-02]美伊利诺伊州签署法律 为移民工程师安家移除障碍
- [ 08-24]“冰冻”人生:建桥工程师患病4年 靠眼睛与人交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