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张华(化名)近日正式递交辞呈,跳槽到我市一家医院。这意味着,急救中心又有一名医生离开。从2009年至今,已有9名医生纷纷跳槽。目前,市急救中心仅剩24名急救医生。 现状 年年招人年年难招 为缓解日益凸显的市民急救服务供需矛盾,去年5月,合肥市急救中心决定招聘4名急救医生。合肥急救中心先后在合肥市卫生局、中国急救网等多家网站挂出招聘启事,然而10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报名。 记者从合肥市卫生局网上看到,此次招聘4名男性急救医生,要求35周岁以下、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有临床经验者优先…… 市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每辆救护车上需要配备急救医生、驾驶员各1名及2名协救员。但按照合肥急救中心的人员现状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年年招,年年都难招。”市急救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大医院,他们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了,但还是招不到人,年年都是这样。 急救医生变“搬运工” 急救医生王庆(化名)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他们既当医生又当担架员。根据规定,急救医生的职责是负责对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并观察病人病情,护士职责是负责管理医疗器械和仪器,司机则负责开车,保障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但因为人手不足,急救组所有人往往都要“兼职”搬运工。 “合肥许多老房子没有电梯,即便部分房子有电梯也往往因设置问题没办法进急救担架,所以医护人员不得不爬楼抬人。”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急救中心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出诊对象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大都熟知自身病情,他们之所以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急救医护人员在许多时候完全成为抬担架的“搬运工”。 解析 招人难留人难为哪般? 工作强度大待遇低 9月24日凌晨4点10分,再次接到急救任务,急救医生王庆匆匆拿起急救箱,上了救护车。这天夜里,已是他第4次出诊了。将病人抬上担架、测血压、输液……在王庆手下,急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上午8点半,与同事交接后王庆才下班,顶着黑眼圈,一脸憔悴。 “工作强度太大,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王庆说,一般每周连上4天夜班,再上3天白班,生物钟处于混乱状态。 由于急救医生长时间从事过重的劳动,胃病、腰椎病几乎成了职业病,“二三十岁还能跟车出诊,40岁往上的急救医生体力和精力明显不支。”一急救医生有些无奈地说,急救是一种“吃青春饭”的职业。 尽管工作如此辛苦,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却非常有限。此外,急救体制不完善,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生命安全常受威胁 “急救人员流失比较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一业内人士表示。 去年12月的一天夜里,王庆出诊去接两名烂醉如泥的男子。到了现场,当王庆上前准备扶其中一位昏迷在地上的男子上车时,那一男子竟一拳挥到他脸上,顿时眼冒金星。 院内医生可以以医生团队的力量救治病人,而急救医师在现场只有一个人;院内医生如果抢救病人无效,家属实施打击报复的话还有医院保安、同事的帮助,而急救医师往往一个人面对几个家属,显得特别无助;院内医生在医院有良好的医疗器械和环境对病人施救,而急救医师常常要跪在地上,徒手开展一系列抢救,有时,周围的路人还会因为对其行为不理解,大加指责。而挨家属的耳光,家属拒绝支付费用,也时不时会碰上。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次出车会碰上什么样的病人,什么样的家属。”急救人员心理压力也因此特别大。 呼吁 “抢救”院前急救系统 业内人士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急救医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使急救事业留得住人。 培养急救医师方面,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设立急救急诊系,开始招收急救急诊专业人才,这是培养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有效途径。毕业从业后的综合配套不跟上,培养的人员还是在逐渐流失。学科的有序发展和人员培养的系列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院前急救要尽早立法,明确院前急救范围,保证有限的急救资源真正用在急救上。 业内人士呼吁,请市民对院前急救医师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指责。院前急救维系着一座城市的生命大动脉,急救医师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一方面,市民在并不紧急的状况下请尽量不要占用急救资源,另一方面,请对急救人员以礼相待,不要让气喘吁吁赶到现场、费尽力气抢救病人的急救人员心寒。记者 付艳/文 |
相关阅读:
- [ 09-25]厦门一老外流落街头 惊动警察和120急救
- [ 09-25]“十佳青年医生”获得者 与死神赛跑的急救技术状元
- [ 09-23]城市急救体系亟须完善
- [ 09-18]宁德市9成大学生未学过急救知识
- [ 09-15]被骗来福州强迫卖淫 乞丐孕妇临盆急救剖腹产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