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
2014-09-22 11:24:3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三是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恐怕是缺乏话语权的问题了。没有话语是无法真正崛起的,因为没有自己的话语,即便是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成是错的。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从四个方面质疑西方话语,并论述了中国话语超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话语和概念,比如“良政还是劣政”范式应该代替西方主张的“民主还是专制”范式;治国要把“民心”和“民意”结合起来,并确保“民心”治国的主导地位;“选拔+(某种形式的)选举”高于西方的大众民主模式等等。作者在建构中国话语时是花了大工夫的,不少论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论辩性,也很有说服力。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早已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我们切不可被西方话语所忽悠。对此,书中提醒到:“我们有些人只会在西方话语中打转转,在‘历史终结论’的逻辑下讨论中国,所以他们解读中国的发展永远是从所谓的‘极权模式’走向‘威权模式’,从‘威权模式’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但实践证明这种逻辑是不靠谱的,它只会导致对中国未来一个接一个的误判。”中国的话语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书中关于中国话语的构建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实践展开的,这是正确的方法。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全盘否定西方话语,而是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可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话语体系,它不仅能用来说明“中国模式”,也可以用来质疑西方模式和讨论世界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有的西方媒体和学者不时引用作者的一套话语来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各种问题,作者也在与西方学者的切磋和论辩中不断完善他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当然,从根本上动摇西方话语对中国的叙述,建立一套基于本土的、国际化的话语叙述,并以中国人的眼光,用中国人的话语对西方和世界事务进行剖析和评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的研究开了个好头。 《中国超越》告诉我们,“中国模式”有自己的逻辑,有重要的意义,理直气壮地研究“中国模式”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相关阅读:
- [ 09-22]韩媒拍中国沙排美女尴尬事 称不洁腋下令人惊
- [ 09-22]英学者:中国人误解苏格兰公投 与香港非一回事
- [ 09-22]厦服务外包产业园全面启动 造中国服务外包典范
- [ 09-22]创业、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