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保持稳定货币环境 解决导致融资贵的深层次问题

2014-09-18 22:15:56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分享到:

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要“标本兼治”

解决好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就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次向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小组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了汇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代拟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有关措施得到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十条措施包括: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的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直接融资、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等获得信贷服务的保险产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于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

1、融资成本高企的原因中有短期因素,但更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认为,企业融资成本高的成因至少有如下几项。一是过去5年来整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较快,许多企业债务率过高,风险溢价自然上升。二是股本融资发展不足,企业对债务融资依赖上升。三是一些领域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存在不少“财务软约束”的借款主体,这些借款者对利率不敏感却大量负债,在贷款市场上对中小微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四是债券市场虽然有较快增长,但仍不够发达,地方平台和多数大企业的融资仍然以贷款(而非发债)为主,也产生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五是在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方面,民间资本仍然面临较多的准入障碍,导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竞争不充分。六是微观层面存在一些定价混乱和经营管理缺陷因素,抬高了金融机构自身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七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主体自身特点和信用信息缺失等原因决定其风险溢价较高。

2、只有充分认识到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和体制机制因素,方能标本兼治、统筹施策。否则,很容易得出应该扩大信贷总量、大幅放松流动性总闸门的结论,其结果可能是虽然在短期缓解了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但很快又会导致杠杆率和风险溢价进一步上升,使融资成本出现更大的反弹。而且信贷膨胀还可能引发企业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能源资源价格等上涨,最终反而推高企业的总体成本。

3、对通过短期措施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要有合理的预期。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杠杆率过高和风险溢价上升是主要原因,而杠杆率高本身又与股本融资不足、融资主体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投资等体制机制性因素密切相关。《指导意见》中涉及的十条措施是金融部门自身能够采取的措施,其中多数属于 “治标”的措施,而能否实质性地降低融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等“治本”措施的推进情况。另外,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的一些趋势性因素仍然客观存在。我国目前仍处于“三期叠加”,银行不良率很可能进一步上升,风险溢价和银行的经营行为也具有相当的顺周期性。企业、居民存款通过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方式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频繁转换,客观上形成了抬升银行融资成本的压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十条措施出台后,各部门都在努力落实,会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的因素和下降的因素同时存在,因此社会融资成本未必能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对此应该有心理准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