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2014-09-18 09:38:07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切身体会。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必引起了太多注意,即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时,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事业上的战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在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北京宣言》。这一文件获得大会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被定名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宪章。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名曾协助我工作的博士生现在也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长。 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 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 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道理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其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
相关阅读:
- [ 09-18]九旬院士作报告学生睡觉遭批 现场学生称睡的不多
- [ 09-17]看待院士报告会上学生打瞌睡应用宽容心
- [ 10-29]吴良镛:房产业需从“金钱经济”转“民生经济”
- [ 12-19]中国人居之父:建筑大师吴良镛
- [ 02-15]从梁思成到吴良镛的成就与无奈
- [ 02-14]谢家麟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 02-14]建筑大师吴良镛:倾其一生构建“人居环境”(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