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

2014-09-15 09:08:51 刘迎秋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今年7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关键期、经济发展转型期,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不断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才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高速增长是一个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概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1979年至2011年。长达32年年均9.87%的经济增长率,无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前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资源供给约束趋紧、经济总量基数增大,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5%左右,就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选择。

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我国现阶段,既有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又有致使经济进一步下行的较大压力。比如,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制约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但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正在释放越来越多的红利。又如,我国传统人口红利大幅度下降并接近消失,但新人口红利正在大量形成。虽然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会进一步显现,但总体上看,劳动力供给仍然相对充裕,劳动生产效率仍然较高,特别是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高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形成新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形态和人口红利,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要素。再如,虽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对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一个挑战,但这同时又提供了重要增长空间。因为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地区赶上中高收入者和中高收入地区的热情与行动,仍然是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还如,城镇化进程加快,不仅会创造更大和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还会带来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结构升级,从而会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特别是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因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困扰而出现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市场需求疲弱,既给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带来了较大压力,但也给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把更多更好的资源、设备和技术购进来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其他因素包括正在孕育的科技和产业新突破、国际经济贸易格局新变化、市场范围和竞争格局新发展等,也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短期政策与中长期举措相结合。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随着全球经济持续衰退,随着我国传统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随着我国经济资源短缺程度逐步加深,随着我国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开始下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已降至7.5%左右;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持续在较低水平徘徊;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外贸出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样处于历史低点。在这种情况下,启用需求管理,创新和实施区间定向调控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抑制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是必要的。在短期内,可继续实施定向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鼓励外向型企业持有更多外汇和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进一步强化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银行信贷政策,进一步支持和扩大前瞻高效的基础设施类、技术装备类和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类投资,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健康消费等。从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实际看,还必须启用和实施供给管理,特别是要通过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使我国经济在中长期保持持续健康的中高速增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