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
2014-09-02 21:26:3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一)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军记者朱启平目睹了这一幕。签字完毕,一看表,时间正是9点18分。 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到9月2日的胜利时刻,战败者乘船远去的“落日”余晖中,英勇悲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9月3日,四万万中国人民举国同庆,庆祝属于自己的胜利。 有人说,短暂的20世纪也是“战争的世纪”。在这个充满苦难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万人的生命。时隔21年,伤口还未愈合,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人口4/5被卷入,1.9亿人因战火而伤亡。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成了描述二战气息的经典语言。那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战争已永远地成为了历史,但灼热的历史依旧在燃烧,战争的阴霾从未在这个星球上彻底散去。 近70年来,世界一直处于漫长的“战后时期”: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清除,挑战公理正义的右翼势力正在复活;改善全球治理的努力虽在加大,多边协商机制依然脆弱。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一直与捍卫用几千万人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息息相关。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回望,为什么一战的惨痛教训未能避免二战的发生?怎样杜绝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如何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找到和平与发展的光明之路? (二)“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 西方有个流行的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上半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下半场,中间二十多年是“幕间休息”。 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一战后国际体系的重要基础。整个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把持,它们与日本等国瓜分了同盟国集团此前的势力范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则沦为牺牲品。 以分赃为目的的“和会”与“和约”,注定无法彻底清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却为德、日法西斯后来发动二战埋下祸根。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没有民主化的国际制度,弱国、小国和穷国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强权政治的横行只会进一步刺激侵略的贪欲。 历史证明,在炮火难以撼动的旧国际体系下,一场更为可怕的战争已经播下种子。法国元帅福煦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后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列宁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战结束后20年,武装人员比191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和种族仇恨仍旧根深蒂固。 二战爆发前,从来不坐飞机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专门坐飞机去德国与希特勒签订协定,然后在世人面前举起记录《慕尼黑协定》的那几张白纸,高声宣布说他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世界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结果不到一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以空前残酷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无比沉重的启示。 |
相关阅读:
- [ 09-02]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决好党员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
- [ 09-01]人民日报评论员: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 [ 09-01]人民日报头版发文:部分党员党内培植小团体小山头
- [ 08-30]凤凰网:福建书记人民日报撰文谈学习《摆脱贫困》一书体会
- [ 08-30]中国学网:福建书记人民日报撰文谈学习《摆脱贫困》一书体会
- [ 08-29]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 [ 08-29]人民日报评论员:修身律己 校准价值航向
- [ 08-29]人民日报:房贷审批既没趋严也未放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