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修订引争议:“删除古诗”还是“删除文化”?

2014-08-27 23:23:52 吴振东、俞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上海8月27日电(记者吴振东、俞菀)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删除古诗”只是改变教学方式?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被“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5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也将退出;同时,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改革的总目标是减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此次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瘦身”,是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习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教材“瘦身”受到大多数受访一线教师的认同。有教师表示,课本中的古诗词,孩子们大都在家里或幼儿园就学习过,小学老师没了硬性规定,反倒可以用更适合孩子认知规律的听读方式,让他们真正浸润到古诗的熏陶中。

“按照修订后的教材,老师可以做到3天教授2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能帮助学生打牢拼音和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上海黄浦区武宁路小学语文老师陈静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表示,此次教材的修订经过了大量的先期调研。“对上海17个区县867人次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显示,41%的教师认为其中部分课文较长,学生学习有困难;37%的教师认为识字量偏多,应适度减少,因此对部分课文篇目作出了调整。”

至于古诗诵读部分,薛峰解释,只是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而是通过课前两分钟、语文拓展课和学科活动等时间,以学生听录音磁带或跟着教师示范诵读的方式进行。“课本中减少古诗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们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老师和学生也都能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给学生减负非得拿古诗“开刀”?

尽管有家长坦言,学校或家庭在教孩子学诗过程中,确实存在让孩子教条式背诵、默写全文的现象,孩子未必能甚解“诗意”,但不少家长仍质疑“减负就非得拿古诗‘开刀’?”

上海浦东新区机关干部、“宝宝念诗”微信公众账号发起人韩可胜认为,诗歌是韵文,即使当顺口溜,也比一些课本中保留的现当代文章更容易记,也更让人终身受益。“上千年检验下来的韵文,要比编造出来的假童话或假的励志故事好得多,绝不能遗忘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

网民“佛铃花”说:“诗歌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小时候即使不懂古诗,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趁着年纪小记忆好,多背些古诗真的能多受点熏陶。”

还有家长表示,虽然家长在家也会教孩子背诵古诗,但学校正规教育对孩子的启蒙意义更大,不可轻易退出课堂。

教材改革应给家长、学生更多发言权

无论是此次上海语文教材修订,还是今年6月语文出版社将歌曲《天路》、《蜗牛》纳入教材,几乎每一次语文教材的变革都会引发社会热议。减负目标之下,怎样对课文进行取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董蓓菲表示,“课程修订不是简单地加加减减,课文遴选首先应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能否做到顺天性而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指标。”

上海金山区海棠小学校长钱欢欣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从其生活体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直面语言、直面心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包容、欢愉。她还建议,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应给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多话语权。“比如,可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文,学校应该呵护孩子学习上的快乐。”

据了解,为更好推进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落实全面“零起点”教学,目前,上海市教委已组织团队,将在2014年下半年,对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全面的评估,征集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意见,为整套教材的修订提供依据。同时,还要求学校通过“开放日”活动、家长会等方式,促进家校互动,及时地调整学校的相关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